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六月,南匈奴及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
公元162年,延熹五年,三月,沈氐羌寇张掖、酒泉。
……
公元158年,延熹元年,十仲春,鲜卑寇边。
他们沿着前人开辟的陈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终究让灵丘道呈现在世人眼中。它北起平城,南越恒山,自灵丘以下,略循滱水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是当时山西高原北部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从这段话中能够瞥见,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宋太宗雍熙三年蒲月,契丹尽陷蔚属,杀伤宋军数万。
喜好并汉请大师保藏:并汉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如《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中提到:“永寿二年秋,檀石槐遂将三四千骑寇云中。延熹元年,鲜卑寇北边。冬,使匈奴中郎将张奂率南单于出塞击之,斩首二百级。延熹二年,复入雁门,杀数百人,大抄掠而去。延熹六年夏,千馀骑寇辽东属国。延熹九年夏,遂分骑数万人入缘边九郡,并杀掠吏人,因而复遣张奂击之,鲜卑乃出塞去。朝廷积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绶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
张家山的汉简中,也有“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与群盗遇。去北,以儋乏不斗论。律:儋乏不斗,斩”的处决临阵脱逃者的记录。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春正月,先零羌寇三辅。
公元181年,光和四年,冬十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常山关西、北、东三面有滱水环抱,关城则依山而建。据清朝官修《畿辅通志》记录:“倒马关,在唐县西北百里。方舆记要:倒马关即战国时鸿之塞,也记作鸱之塞,亦曰鸿上关。汉时谓之常山关,后汉书作唐关,在中人亭北百里。水经注:滱水东径倒马关,关山险隘是为深峭。元和志:倒马故关,在唐县西北一百二十里,山路险峭,马为之倒,故名。通鉴注:自蔚州广昌县东南山南出倒马关,至中山上曲阳县,关山险隘,石径逶迤,沿途九曲,诚控扼要地也。……,与居庸、紫荆称为内三关。”
“繁畤县,本汉旧县,属雁门郡。汉末匈奴侵寇,旧县荒废。”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秋七月,沈氐羌寇武威、张掖。
但却饱受觊觎,屡遭凌辱!
跟着南匈奴人丁增加,气力加强,他们的谨慎思也逐步活络起来。
永寿二年,秋,七月,檀石槐寇云中,鲜卑寇云属,南抄缘边尽据故地。
但汗青却开了个打趣,它没让大汉帝国把这份霸气对峙下来。
仅东汉恒、灵二帝在位的公元146年到公元189年,就产生匈奴、羌、鲜卑等各胡背叛、劫夺、寇边近四十次。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六月,鲜卑寇辽东。
《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窥伺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因而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常山关正位于这条古道末端。它就是厥后的灵丘古道。
《后汉书·孝灵帝纪》记录:“中平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三月,休屠各胡攻杀并州刺史张懿,遂与南匈奴左部胡合,杀其单于。……,玄月,南单于叛,与白波贼寇河东。”
不过,汉朝的灵丘古道还仅仅只是山中樵路,一开端只是樵夫进山砍柴,或山中猎户行走的山路。但跟着南徙的人多了,就如同鲁迅先生说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春正月,休屠各胡寇西河,杀郡守邢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