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兄弟相互看了一眼,异口同声的说道:“当然是读书人多一点好。”
孙策看着杨仪。“你也是这么想?”
话音未落,杨仪就鼓掌拥戴。“将军言之有理,我亦是这么想。”
杨仪却舔了舔嘴唇,难堪地笑了笑,没说话。
“我也同意读书人多一点好。不过,读书人与读书人也有辨别。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明理,有的人读书则是为了仕进。你们说,是为了明理而读书的人多一点好,还是为了仕进而读书的人多一点好?”
杨仪忙不迭地点头,现在的他像杨虑的小主子。
“将军,我能向你就教一个题目吗?”杨虑看起来很忧?。
“你说得没错,没有读书人,户口也一样会增加,最后还是人多地少。我阿谁题目是一个颠末简化的题目,为求语出惊人,不免矫枉过正,有些夸大。实际环境要比这庞大很多,天下读书人可没有这么多。”
看到两个儿子眼中的神采,杨介暗自叹了一口气。孙坚运气好,生了这么一个好儿子,能文能武,能哄会吓,论得了大道,耍得了地痞,的确和建立汉家四百年天下的高天子一样天纵其才。
“对,对。”杨仪掐动手指,又开端算起来。“一夫挟五口,耕百亩,以亩产二石计,可产两百石。五口之家,设有一丁一女一大男一大女一未使女,一丁年食二十石八升,妇与大男年各食十三石七斗三升,大女与未使女年各食九石,五口总计六十六升三斗八升,又去杂用,约余百石,能够赡养另一个五口之家。大略估计,寄食者不能超越一半。”
杨仪咧着嘴笑了,另有点不美意义。
碰到如许人,如果没有气力对抗又不想死,独一的挑选就是认怂。杨介自认没有举家赴死的慷慨,以是很干脆地认怂了。不然就算孙策不杀他,几万黄巾军也会要他的命。
杨介点点头。“将军好派头。”他说得很客气,但杨虑、杨仪兄弟却面前一亮。就算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墨客,有几个不敬慕那些远征万里、扬威天下的豪举,更何况他们兄弟正当年轻气盛,一心想建功立业。杨家在襄阳算一方豪强,放眼全部南郡就不可了,更别说荆州乃至大汉,主动进取几近是本能,孙策一下子抛出天下这么诱人的目标,他们岂能不动心。
“就教谈不上,相互切磋吧。”孙策笑道:“不过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
“不过,如果把读书人当作寄食者的代表,这个事理仍然是建立的。天下地盘总量自有定命,就算是不竭开荒,也不会无穷制的增加,能赡养的人根基上有个极限。多一个寄食者,就会少一个农夫。是以,寄食者的比例也有一个极限,对不对?”
“我选耕作自食。”杨虑游移了半晌,但还是给出了答案。“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孔子称其贤,我情愿做如许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