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调查至此,越来越让咸丰帝气愤。如此乌烟瘴气的考场民风,如此放肆的考生,如此鄙弃律令的考官,更兼如此昏聩的主考官,都只将本身当作一个傻瓜哄着、瞒着。这件案子加上前面已经核定的“平龄案”和那五十本错卷,考场民风之坏已经难以设想。怒不成遏的咸丰帝下旨:非论牵涉到谁,必然要严惩不贷!
肃顺对劲洋洋地扫视了一番鹌鹑般的大臣,哼一声,转过甚,对着端华说道:“现在吏治如此废弛,只能是乱世用重典了!”
“那以后文龄到柏俊府上奉上十六两门包,为何柏俊不回绝!”肃顺厉声插话,“科举乃取士大典,干系至重,亟宜法律,以惩积习,柏葰罪不成宥,非正法不敷以儆在位!”
大臣们冷静无语,昂首肃立,彭蕴章叩首启奏:“皇上,微臣觉得,柏俊乃是偶然之失,且靳祥之证词也未曾申明为了银子来向柏俊进言,柏俊只是迫于情面来低低取了文龄......”
在场的这些都是举足轻重的要员,集会场面非常凝重。咸丰帝沉寂了半晌,扣问大臣对处斩柏葰是否有疑议。
。。。。。。。。。。。
咸丰九年仲春二十三日,还沉浸在过年平和氛围的咸丰天子接到了卖力审判此案的会审团成员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四位大臣,颠末细心考虑商讨,联名呈递的达三千字的奏折,将审理此次考场舞弊案的环境作了详细汇报,拟处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斩立决。
。。。。。。。。。。。。。。。
此时,案子的核心集合在如何惩罚主考官柏葰上。因柏葰是一品大员,如何措置应由刑部发起,最后由皇上决定。
刑部随之开端行动:起首将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逮入大牢,革去罗鸿绎的举人身份,撤去李鹤龄的兵部主事、浦安的翰林院编修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