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役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把握有限的计谋主动权,能够自主挑选策动计谋打击的时候和地点;战役以后,德军完整丧失了计谋主动权并从计谋打击转为计谋防备,苏联赤军从这里开端了光复国土的大范围打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头转折点。
诺曼底登岸
柏林会战
战役伤亡
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天下大战的苏德战役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计谋性打击战役。苏军终究攻占德国都城柏林,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毁灭,欧战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of?Kursk),是第二次天下大战期间苏德疆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天下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天下大战最大范围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发作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赤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两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流兵,空军军队参战飞机超越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记载就是史上范围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范围单日空战。
第二次天下大战各国甲士灭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灭亡的俘虏);死于交兵各方决计殛毙的布衣和战俘大抵也有1800多万(此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而死于战役相干启事如因战役导致的灾害、饥荒、缺医少药、感抱病伸展、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地点国如何规定相干启事的范围了,中华民国和苏联等国厥后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灭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灭亡人数便有了5000~7000万的窜改)。比如中华民国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此中灭亡占1800万,而在这灭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抵占20%,苏联前两类的灭亡人数则要占到灭亡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华民国灭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含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激发饥荒而灭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亡区各种启事的非普通灭亡,因为战役导致救济有力灾情扩大,把这些灭亡列入也是公道的。而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华民国所公布的灭亡人数为800多万,统计标准有所窜改。[8]
在这7000万人中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甲士占35%,苏联方面因战役形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庞大的,仅在册甲士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约占1800万人(1937年-1945年,此中甲士约占15%,别的因战役形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是以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8]
军队在战役中的丧失(减员)普通由灭亡、伤病、被俘、失落等几部分构成,而甲士的灭亡又包含阵亡、因伤致死、别的启事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役中的丧失为例:苏军丧失累计为2959.3万。此中灭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变乱等灭亡占8%),被俘或失落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别的,军队所处的战役态势分歧,其丧失的构成便有极大不同,以苏德战役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积年代均丧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丧失最惨的1941年与丧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积年丧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灭亡及被俘失落职员月均匀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