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 第112章 天下响应
这如何说的?古往今来似从未有过这等事情。
待夏允彝分开后,夏完淳一番“位卑未敢忘国忧、年幼亦须报君父”的表述,终得祖母以及嫡母、生母首肯,也背起行囊踏上去往南京之路。
“诸位同窗,可有同往者?有同往者本日便随我王家勤前去南京报效于君前,此生无悔入中原,来世还做中国人!走!”
冯厚敦和陈明遇几近同时发问。
因为范中杰不晓得应当如何欢迎左懋泰?
国度有危难,宗庙社稷有颠覆之危急,天子要召天下士子为国而战!我辈士子岂能坐视之?当奉召勤王!
“冯兄欲何往?”
“……值此建奴犯境,天下板荡之时,我汉家儿郎皆答允担起守土抗战之职责,尔等士子生员饱读圣贤之书,更当为天下之榜样,弃笔墨,操金戈,为我辈身材发肤而战,为我汉家衣冠父母而战,为我中原宗庙社稷而战!”
王家勤等六生员纷繁呼应诏令,另有张煌言、朱舜水两位前辈推波助澜,宁波府学的其他生员便也不成制止的被带起情感。
正说话间,被教谕请来的鄞县举人张煌言俄然说道:“诸生且慢,我张煌言本年亦不过二十四岁,亦在应召之列,我与尔等一并去。”
只要王介之讷讷说:“那母亲如何办?”
“壮哉斯言,吾辈当抖擞,为大明而战!”
兵戈莫非不该该是那些武夫的职责?
“家勤兄,我张梦锡愿同往!”
统统士子便纷繁跟着大吼出身。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汉家衣冠传承两千余年,岂能任由建奴劫夺者乎?”
天子下诏了?王夫之等对视一眼,当即一并奔出课堂来到岳麓书院中间的成德堂,但只见成德堂前早已经挤满了生员。
“明天,我辈士子也要让建奴晓得,汉家衣冠不成夺,中原宗庙不成侵,大明王朝之庄严不容轻渎!胆敢轻渎我大明者,虽强而必诛!”
身为明清鼎革之际三大儒之一的王夫之此时也不过只要二十五岁,与兄长王介之、老友夏汝弼、管嗣裘已经于两年前的武昌乡试中中式,此时正在长沙的岳麓书院结伴读书,兄弟同窗每日比试学问、考较文章,日子贫寒但充分。
次子钱默八岁能诗,才学犹胜,父兄抗清而亡后遁入深山。
“此生无悔入中原,来世还做中国人!大明王朝万岁!”
按交际使节吧,大明至今还没承认满洲国。
一个士子捧着誊写的圣旨,正在大声的朗读。
“哈哈好,如此宁波六狂生便都聚齐了,同去同去。”
夏完淳由夏允彝做主,自幼便与嘉善钱家定了亲,岳父钱彦林才高八斗且任侠仗义,在另一时空与夏完淳一同因抗清就义。
王介之便流下眼泪,哽咽而不能成声。
“巍巍中原,煌煌汉祚,大明是全部士大夫之大明,是全部炎黄子孙之大明,而非朱氏皇族一家之大明!”
圣旨送到宁波府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未初。
“身材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岂能任由建奴毁伤者乎?”
【月票投喂口】
阎应元道:“吾今弃官,则为不仕之士子,可也。”
阎应元听罢沉默半晌,起家曰:“吾去矣。”
遂即两人各自拜别家中老母,办理行囊奔南京国子监而来。
“先父给我起名中原,便是包含为中原而战之深意,此番建虏犯境,家国有难,我中原如果坐视不睬,难道愧对先父遗志?我也去!”
“兄稍待,吾与汝同往!”陈明遇当即也脱掉官袍。
夏允彝是崇祯十年进士,因父丧丁忧在家。
当天傍晚,圣旨便到了松江府。
“另有我毛聚奎,我与你们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