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月尾,主张承认隆武朝廷为正统的大臣,开读了圣旨,但在国舅张国俊、督师熊汝霖等人的反对下,终究回绝了接管隆武政权的圣旨,重新迎回朱以海。
鲁王和忠于他的大臣都很明白,仅凭浙东之地,没法与隆武争位,为了尽早肯定名分,随决定大起浙东之兵,先克杭州,再复金陵,先拜孝陵,建立远超隆武朝廷的声望,以复南都的功劳,来即位称帝。
十月中旬,方国安、马士英、王之仁,尽起浙东兵马,合十万众,自五鼓从朱桥、范村、六和塔三处过江,直逼张家山、五云山、八盘岭等处,逼近杭城。
夏完淳来到杭州时,鲁王之军已经与清军交兵六日,却败多胜少。
鲁王政权困于浙东一隅,为了拉拢支撑者,不吝以高官厚爵拉拢民气,随至官爵滥封,时武将自称将军、都督,文臣自称都御史、侍郎者多达数百之众,三品以下不成计数。
方国安访问夏完淳,完淳问道:“鲁王欲取杭州,大将军为何据山而守耶?”
本来筹办三路雄师合围杭州的鲁王雄师,还没靠近杭州城,便被清军挡在了离城甚远的,张家山,五云山,八盘岭四周。
夏完淳道:“既不能下杭州,何不早退,积储兵力,他日在来,大将军驻军于此,恐进退失据也!”
但是,国舅张国俊,大将王之仁等人的另一派却果断反对,俱以为,“主上原有利天下之意,唐藩亦无坐登大宝之理。”
唐、鲁之争,使闽浙对峙,但是以而引发的结果,亦使得本来气力就不微弱的鲁王政权,内部也产生了分裂。
一些江湖游手好闲之徒,也接机而起,拥一两百老弱,号称拥义军数千,向鲁王政权讨要封赏,使鲁王之军固然号称十万众,但究竟却多是乱语充数之辈。
多铎闻之顿时大怒,命恭敬王孔有德,领兵两万来攻,陈子龙见鲁王之军,与清兵战于钱塘北岸,怕孔有德援助杭州,随命义兵死守湖州,并派弟子夏完淳前去杭州,与鲁王雄师联络,商讨协同作战之事。
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等报酬一派,他们都以为,“大敌当前,若同姓先争,岂能成复兴之业?且圣子神孙,总为祖宗国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
杭州城内的清廷总督张存仁,赶紧让梅勒章京朱马喇、济席哈、和托、总兵田雄、张杰等人,起六万兵,分兵三路,迎击鲁王雄师,又快马报知感到南京座镇的多铎,调仙霞关外的博洛,引兵来援。
夏完淳起首来到位于八盘岭的方国安营塞,只见方部官军靠岭安营,山下不远处便是清将梅勒章京和托和总兵田雄的营塞。
不久后,鲁监国朱以海又亲身到钱塘江边,犒赏雄师,每明士卒赏银二钱,“责限过江,进取杭城。”
江南之地,在诸路义军前后被清军安定以后,再次风起云涌。
太湖上的陈子龙、吴易之军,在援救江阴失利以后,退回太湖,得知鲁王起兵复杭,随再次大叛逆军,逼近湖州,筹办直插四安镇,堵截南京清军援救杭州之路。
唐、鲁争立,使得南明的两个首要政权,走向对峙,唐、鲁之争今后愈演愈烈。
现在他来到杭州府,见本来要光复杭州的官军,却完整处于守势,便知光复有望,因此劝方国安早点退兵。
夏完淳在听闻鲁王起兵复杭之初,就心存疑虑,感觉以鲁监国的兵力,想要光复杭州,实在有些不太能够,因此在陈子龙攻陷湖州后,便劝他不要等闲进兵四安镇,恐鲁王兵败,义兵也跟在陷于浙中,便让雄师先立足离太湖甚近的湖州,随时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