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役之际,中原地区诸国逐步归并,疆界屡易。到战国时构成了韩、赵、魏、齐、楚、燕、秦七大强国,即所谓战国七雄。夹在七雄之间另有十几个小国。这时七国强大,纷繁向四边开疆拓土,置郡县,苗条城。魏国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取河西白狄地(今狭北)及秦地,“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秦本纪》)。秦国在惠文王时南攻楚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昭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2郡(在今甘肃东部),疆界扩大至今的泾、渭上游和洮河道域。因而筑长城,西端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北沿北地、上郡北界,至今陕北黄河西岸。今仍有遗址存在。公元前316年灭巴、蜀,置巴、蜀二郡,将四川盆地也划入秦国版图。赵国的北界原在今桑干河上游一带。赵武灵王时(公元前325~前299)“胡服骑射”,向北击败了林胡、楼烦,国土扩大到河套北面阴山地区,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狼山口)。燕国在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时击退了东胡,却地千余里,在北边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约在今河北张家口四周),东至辽东,又东至满潘□(目前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境内有燕长城断续遗址存在。楚国的南疆超出了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了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权势还远及广西平乐一带。公元前279年摆布,楚顷襄王派庄□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境内夜郎国,直至滇池。今后黔中郡为秦国统统。庄□即在云南称滇王。楚国东面灭越国,边境东至于海。
总之,到战国末年,七雄的边境范围,东北过了鸭绿江,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晋冀北部和辽南,西面到了甘肃洮河道域,南面已有浙江一半、赣北、湘全境及黔、川的一部分,为秦同一后的边境打下了根本。
战国期间中原诸国的四周漫衍有很多蛮夷蛮夷。靠近中原地区的蛮夷,前后被韩、赵、魏、秦并合,遂与中原族融会。东夷淮夷也为齐鲁等所融会。南边越族的很多处所成为楚国领地。较远的如北边的林胡、楼烦,原居晋陕冀北部和内蒙古地区,先曾为晋秦燕大敌。战国时受赵、燕进犯,渐次退出长城以外,为匈奴所并。战国前期,匈奴南下,成为中原族北边的劲敌。“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东北地区是东胡,其东另有□貊,再东北有肃慎,大抵已到今吉林、黑龙江境内了。在河西地区有羌人和月氏人。西南的巴蜀为秦占有后,其西、南另有且兰、夜郎、滇、昆明(均在今贵州、云南一带)、邛都(今西昌一带)、□都(今四川大渡河、雅砻江流域)、
3公元前11~前8世纪建立周朝的周人,发源于今陕西武功一带,原为商朝西部的一个方国。后搬家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今后又南□梁山,至于岐山下的周原。考古证明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京当乡和扶风县黄堆乡和法门乡之间,是一块阵势平衍,水草丰肥的膏壤。周人就在此定居下来,定国号为“周”,营筑城郭,修建宫室,今后逐步强大,奠定了灭商的根本。
商朝的四周另有很多部族和方国(即已归属的部落国度)。在今东北的有肃慎,滦河下流有孤竹,内蒙古东南部和山西境内有鬼方、□方、土方,陕西北部有羌方、犬戎、熏育(荤粥),西部有周、氐,西南为巴、蜀,长江中游为濮、楚人,淮河道域为淮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