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不明啊。”道袍男人悠然隧道,视野投注于那纸页之上,面上浮起多少赞美,低声道:“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成以多得也。(注)”
也正因如此,方姓男人才会领上峰之命,登门拜访。
此事在坊间非常颤动,然奇特的是,不出几日,动静却又被压了下去,也不知是如何回事。
便在他语声当中,道袍男人微阖了眼,广大的袍袖于竹风下悄悄闲逛,似是闭目养神,也不知闻声没有。
道袍男人笑而不语,方姓男人亦自坐了,谨慎将茶盏搁下,面色重又沉凝起来:“这徐玠徐五郎到底是如何冒出来的,门生到现在都想不明白。”
“温公亦有此言。”方姓男人接语道,面上竟浮起一个苦笑:“梦祯先生还说,只要此子情愿,随时可拜入其门下。”
这小寺人,是专门去程家颁旨的。
温梦祯,本朝大儒,虽未曾退隐,士林中之申明倒是极佳,其弟子多入翰林院,前程不成限量。
徐玠便再有手腕,亦断无让红药扮作寺人、再堂而皇之带上府中马车之能。
固然这东西不算便宜,却也不及螃蟹价高,且烤熟以后,自有一股苦涩,而更紧急的是,这红薯极好种,几近是一种即活,很快便引得周遭行省效仿,不出两年,辽北饥荒竟因之得解,此是后话,临时不表。
“盏茶罢了,你是客,我是主,总不能客行主事。”道袍男人洒然摆手,到底斟了茶,又笑:“只我这里无甚好茶,委曲了你。”
小厮也未曾多看,说了句“您稍候”,便又将门阖拢,踢踢踏踏地去里头传信去了。
方姓男人见状,忙停下话头,垂首坐着,神情极其恭谨。
当然,不是红药。
许是院中人正歇午,他连敲了好几次,那院门方被个总角小厮拉开。
方姓男人始终站着未坐,直待双手接过茶盏,方才笑道:“得先生浊音,甚么好茶都比不过的。”
“一篇文章罢了,你家大人未免过于着紧了些。”道袍男人笑容还是,表示来人坐下,又亲手替他斟茶。
有此封赏,柳氏母子今后再不必仰仗别人鼻息,反过来,程家还要格外凑趣他们。
院子不大,拢共也就两进,除两边抄手游廊漆色尚新,庭户却显得非常老旧,院中亦只两竿修竹、一架春藤,再无别的花木。
《好学近乎知》,便是本年乡试之题,而在这道袍男人看来,徐玠此篇,倒是比本年的案首更加超卓。
一闻见那纸包中的甜香,小厮立时眉开眼笑,迭声谢了几遍,喜孜孜接过纸包,将来人引去了后院。
而即便如此,于程家而言,这亦是泼天的繁华,那小寺人宣旨时,程家父子很整齐地同时抽了畴昔,还是徐玠掐人中给掐醒的。
语毕,晃了晃手中拿着的一页薄纸:“卿为此子而来?”
此时他便又道:“先生也知,本年这位解元,乃是我家大人极看好的,来岁两试,他的名次亦不会错,且此子家世亦不凡,若能将其背后的力量拉过来,则于大事无益。”
这一日午后,天有些阴,似是将要落雨,一名流子打扮的青衣男人,不紧不慢地敲响了柳叶渡白溪巷一户人家的院门。
分开乾清宫时,东平郡王府的马车上,多出了一个挺拔气的小寺人。
柳娘子因是其生母,便也呼应地得了个诰命。
那男人面孔浅显,独一双眼睛敞亮有神,寂然望来时,便有股不怒自威的气势,然其穿着却极朴实,不过一领蓝布道袍罢了。
换言之,程良一死,程家便仍旧回归百姓。
他转眸望向对座之人,笑道:“此篇《好学近乎知》,可比那解元之文,强了百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