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信州城的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插上了祭月供过的桂枝,窗棂上贴满了金光映现的祈愿图。阿莲将母亲的灵位移至祭坛旁,发明灵位前的香炉里,正飘着与主祭香炉不异的烟气——那是母亲的祈愿,借着祭典的力量,永久保护着她。
陈真人取下玉兔香炉,炉盖内侧不知何时呈现了新的星图,那是信州城百姓的祈愿所化,每颗星星都标注着分歧的心愿:“盼儿归”“求安康”“愿年丰”。白叟晓得,这些星星会在拂晓前融入灵山的地脉,成为滋养这片地盘的力量。
中秋夜的灵山之巅悬浮在云海之上,三十六座峰峦的表面被月光镀成银琉璃,主峰玉京峰的三清殿飞檐挑着十二盏青铜月灯,灯影落在金瓦上,流淌成液态的银辉,仿佛整座殿阁都在月光中悄悄摇摆。海拔一千四百米的殿前广场铺满月光石,石面天然的星斗纹在暮色里复苏,与天上的银河遥相照应,构成贯穿六合的光脉。
1、戌时绝顶·月魄初临
月上东墙时,阿莲开端摆放祭品。三十六笼蒸好的“月魄饼”层层叠在祭坛东侧,饼皮用灵山泉水和红茅汁揉成,大要印着凸纹的捣药玉兔,边沿呈十二道新月形——对应一年十二个月。她记得母亲临终前说过,这类饼需在子时月光最盛时制作,面团里要揉入月桂花瓣和七叶莲露,方能“集月之精,汇山之灵”。
4、丑时灵应·灯影成河
半夜梆子响过,信州城的百姓连续进入天井,每人发间都别着新折的月桂枝,衣摆绣着银线勾画的捣药玉兔纹。阿莲换上母亲留下的素白祭服,衣袂间绣着用月桂汁染的“广寒纹”,每道纹路都暗合着月球环形山的走向。她腰间系着太姥姥传的“捣药囊”,内里装着晒干的月桂、红茅和七叶莲,走动时收回细碎的清响,像极了传说中玉兔捣药的声音。
月上中天时,陈真人踏上祭坛顶层的“广寒台”,九块月光石拼成的圆台上,中心的嫦娥石像俄然展开蚌珠眼睛,两道银光扫过信众,落在主祭手中的玉兔香炉上。白叟充满老茧的手掌抚过炉盖,捣药玉兔的耳朵俄然动了动,收回纤细的“咚咚”声,竟与信州城更夫的梆子声同频——这是香炉自商周期间便有的“月脉共振”,唯有真正与月魄相通的祭师才气唤醒。
暮色再次来临时,灵山的月桂树开端飘香,红茅地在风中起伏,像一片燃烧的月光。阿莲和小玉坐在观星台上,看着天上的圆月,发明月轮边沿多了一圈淡淡的金环,那是祭坛的月光与灵山的红茅共同织就的灵辉,也是六合对人间最夸姣的祝贺。而在灵山深处,月魄岩的月光正在固结,桂树的新叶正在伸展,等候着下一其中秋,等候着下一群心胸畏敬的人,让他们的虔诚与酷爱,再次唤醒六合间最动听的灵响。
1、戌时月阶·星斗初垂
“祭月——”阿莲的声音如清泉漫过月光石,三十六盏琉璃灯同时爆起青光,将嫦娥像映得忽明忽暗。信众们遵循“北斗位”跪坐,额头轻触青石板,能闻声识下传来纤细的震惊——那是灵山深处的月魄岩在呼应祭典,与天上的月球构成奥妙的共振。
中秋前夕的灵山脚下浮动着淡金色的雾霭,陈家老宅的青石板天井被三十六盏琉璃灯映成半透明的虎魄色。十七岁的阿莲跪在三进天井中心,指尖抚过刚磨好的糯米粉,细滑的触感里混着如有若无的桂花香——那是凌晨在灵山“月魄岩”汇集的千年代桂,花瓣落在石磨裂缝间,连磨盘都染上了银河般的微光。
小玉捧着“捣药钵”跪在阿莲右边,钵中装着新采的月桂花瓣、红茅晶粉和七叶莲露。当阿莲用玉杵捣药时,钵中俄然腾起淡蓝色的烟雾,烟雾竟凝成玉兔捣药的剪影,蹦跳着跃向祭坛中心的嫦娥像。更奇异的是,嫦娥怀中的玉兔眼睛俄然转动,蚌珠里映出信州城家家户户的灯火,每盏灯都变成了小小的玉兔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