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过渡,毫无疑问,归功于周学熙。
追思往昔,光阴峥嵘,从暗淡动乱的晚清到群豪杰起的民国,再至百业待兴的新期间,直至百年以后的现在,这个家属还是暖和而不失气度地耸峙在中原国土上,它历尽光阴浸礼,走过赤色硝火,趟过荒漠枯漠,受得住摧辱,经得起繁华。当晨光再度来临,当旧事散入晨风,先人仍不敢忘怀,先祖垂暮年代里的铮铮警告。
1914年,为避战乱,搬家青岛已有两年的周家,再度举家迁往天津。1921年,周馥病逝于天津津门,这位平生报国的老者,在病逝前,仍然谆谆叮咛病床前的子孙:“吾但求无益于国于民,何尝计及一己短长?及到山东到两江,间遇外人威胁,吾从未轻许一稍损国体,稍拂民气之事,亦从未与外人以借口之端。”——公之平生,坦开阔荡,上可对日月,下可对灰尘,其子其孙,莫失莫忘,莫愧己心。
如此家风,如何能不花开葳蕤,如何能不培养出兰芝秀树。周家先人中成名者众,最鼎盛的仍数第四代的周一良和周炜良,两人刚好一文一理,一中一西,恰如并蒂双星,清辉悠远,令人神驰。
这类好读书,愿读书的杰出氛围,天然是家庭教诲的成果。1935年,周叔弢在天津旧英租界66号路购地2.7亩,建了一幢砖混布局的西式楼房,占地约1.4亩。楼有三层,修建面积998平方米,内有住房27间,一楼是餐厅和客堂;二楼是寝室、起居室、书房;三楼就是书海,用来藏书,是周家孩子们最常流连的场合。周叔弢的季子,周景良就是在这所桂林路的屋子里长大的,他记得三楼足足有三间屋子是专门存放藏书的。父亲的藏书多数装在木制的书箧里,善本书的书箧是浅黄色的,樟木盖子;浅显册本的书箧则是绛红色的。除了善本书的书箧不能随便翻阅,而其他书箧都可随便翻看。书香、笔墨、诗歌、阳光和夸姣,像呼吸一样,参与了他们的生长,时候越走越远,还是清楚敞亮,仿佛凌晨柔亮的莺啼,仿佛被炊火拉长的脉脉草香。
他们的胜利,天然脱不开诗书传家的家风,也脱不开父亲周叔弢开通又固本的教诲体例。周一良本身曾说他的父亲是一个严于律己之人,他兄弟五个,其他都有妾侍,唯独他洁身自好,对于后代的教养,亦是非常严格,同时思惟非常开通,能够适应期间潮流。周叔弢本身是代替叔父周学熙走实业这条路的,家大业大,但他从不干与后代的兴趣爱好,任凭他们追随本身的人生,十个孩子里,有的研讨人文,有的处置教诲,有的作科研职员,却没有一个担当父业。周一良曾笑谈,他在本身家里,连股票都没有见过。可见,周叔弢固然是一名相称开通的父亲了。
书卷泛黄,青纸两张,模糊是笔迹间的旧事远去,杳然是空鹤独步,书香犹在,衬得夜色温婉,能道来娓娓旧事,能说尽前尘繁花——而故事常常有一个平常的开篇,仿佛开首越是平平,就越能压下背面昭昭然的显赫与不俗——如同周一良先生在自传《毕竟是墨客》里第一句便写道:
武候戒子书,淡泊与安好;圣报酬世师,忠恕重垂警;所贵收放心,欲绝外物屏;改过如扫地,时见尘满境;读书如尝食,甘苦在心领;一步一安闲,即事即思省;久久心自明,豁然开万顷;矢志金石坚,造物难为梗。
1949年之前,周一良曾讲授日本史。1949年后,他在北大任教,创设亚洲各国史课程,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多量亚洲史及日本史的人才。他于这个范畴的著作有《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农夫活动》《关于明治维新的几个题目》《东学党——朝鲜的反封建反帝斗争》,并主编了高校课本《亚洲各国当代史》。20世纪50-60年代,周一良撰写多篇中国与朝鲜等亚洲国度干系史的文章,对中国生长和亚洲各国的友爱干系感化甚深;值得一提的是,周一良对中日文明干系史上的题目,以及两国文明的异同及其启事也很有研讨。20世纪80年代,他主编了《中外文明交换史》,初次提出狭义、广义和深义文明的论点,使文明题目的会商达到了新的高度,为汗青学的研讨供应了一种全新的思惟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