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桦轻皱着眉头,对陪侍一旁的田成道:“我记得府城内不是都有养际院和粥厂吗?如何另有这么多流民乞丐?”
但是崇祯末期时的淮安已繁华不再。江北一带灾荒瓜代,匪贼流寇横行,流民各处,运河断绝,贸易委靡,市易不兴,昔日繁华娟秀的淮安已经象个讨食的乞丐,灾黎满街,肮脏不堪。
全部搬场事情不到一个时候就完成了,世人仓促吃完午食,就在朱由桦批示下搬出了东察院。
那匹马的满身都是赤褐色,光芒油亮,就像缎子一样,鬓毛乌黑并且粗长;身高足有罕见的七尺三寸,前胸宽广,臀部滚圆,四条腿苗条有力;嘴唇,鼻头和眼圈的毛色略淡,与淡红色极其类似,显得剽悍、年青、崇高。很明显,这是一匹千里挑一的神驹!
明朝时,淮安府作为巡抚衙门的治所,不但是南直隶北部的政治中间,也是商贾云集之地,背靠运河,交通驿站非常发财。此中粮食和食盐的运销,是最大的贸易活动。
从钟鼓楼到西市这一段,各街道又是一样遍及流民与乞丐,因为无人收留,他们只能睡在两旁的屋檐底下,仿佛很多人已经身材生硬,显是饿死或冻死了。
“你要卖多少银子?”有人问。
他接着叹了一口气,显出万般无法的神情说:“我若不是急于回籍,贫乏川资,又如何舍得将它脱手?”
“少罗嗦!干脆点,卖多少?”
“给我家孙女一口吃的吧,等年景好了,老朽给各位立长生牌位,每天上香!”
一出东察院,朱由桦就看到街道两旁的角落里躺着很多流民乞丐,身上鹁衣百结,在北风中不住的颤抖。又有小孩温饱的哭喊。或是声音哀哀,或是有气有力,其状之惨,让人不忍目睹。
府城东北的水东街又称盐街,运营食盐的商行一家挨一家,有诗描述说:“南来商贩到,盐厂雪盈堆。”别的,各种手产业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明洪武年间加筑新城,构成东西狭南北长的长方形城池。“如流车马门前度,似栉人家水上围”,恰是当年淮安运河一线麋集,经济繁华的写照。
那牵马的中年男人听到人们对这匹马赞不断口,就趁热打铁,伸手摘下头上的毡帽,一边挥动着一边扯着嗓子喊道:“各位都已经看到了,这是一匹可贵的良马,追风赛电,能够日行千里,不信的话你们能够看看它的毛色、骨骼,乃至是气度,样样都是上品货品,各位别看这匹马高大壮硕,实在才长了五个牙,口嫩着呢!不信的话,你们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