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允中又问了一句:“五万流民,就算是每人每天只喝一碗净水稀粥,一天也得八石米吧?”
立即有人低声道:“元大人,下官没这意义。五万条性命,我等如何会没有放在眼里呢?只是那些流民不平管束,跟着我们的校尉很多人都受了伤,大伙儿都有点焦急。”
他还讽刺道:“难怪有些官员看着那些穷户和乡绅打官司,必须认定那些乡绅为富不仁,凌辱乡里。”
一旦他们承认,他们就和白大人拴在了一根绳上。而元允中明摆着和白大人定见相左,元允中身后还站着皇上……万一元允中占了上风,他们岂不是会跟着白大人一起不利?
可他们不敢承认。
白大人一愣。
至于上十二卫的这些校尉,多出身世家,乃至有世袭的军职担当。他们想要军功,可没筹办用性命去换。
有人站出来了,天然有人拥戴:“是啊!是啊!我们绝对没有视性命如草芥的意义。”
上十二卫是天子近卫,说出去威风凛冽,实则他们更多的是卖力都城的防卫,论起真枪实刀,他们远远不及九边卫所的校尉,乃至比不上四周卫所的校尉,他们当然也就没有立军功的机遇,这也是兵部为何有底气主张剿除这些流民的原因。
议事厅氛围一窒。
没有一小我敢搭话。
那谋士倒是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
元允中年纪虽轻,却家学渊源,从小跟在镜湖先生身边,对于宦海上的这些事门清。
第370章
事理大师都懂。不过如许一来,他们的军功不翼而飞了不说,这么多流民,如何措置也成了一个大题目。
有人更是悄悄地打动手势,表示亲信从速去探听。
白大人惊诧。
几个批示使听着,立即不动声色地相互互换着眼神。
他不由肝火中烧,嘲笑道:“莫非这五万性命在诸君眼里就不是性命不成?”
白大人被气得倒仰。
元允中闻言斜睨了他一眼,淡淡隧道:“碧霞寺有多少流民?”
(本章完)
元允中冷酷隧道:“石景山上有座碧霞寺,碧霞寺有和尚三百余人。良田五百余亩。寺中每年春季都会储存粮食四千余石。白大人如果有空不防算算,如若那堆积在石景山的流民头子找出了碧霞寺的存粮,宛平县会如何?或者我说的更清楚一点。如果那石景山脚的流民是碍眼法,流民的目标就是为了碧霞寺的存粮,白大人筹办如何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