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道你这两天紧着眉头是为甚么呢,这事好办!你带着宁儿、瑶儿几个前去天宁寺上香兼踏春,归正老太爷他们几个朝中都有事,宏儿几个也回杭州去了,你带着她们分开个一天半天。我这儿有俞妈妈和奶娘,都能够的,哪就不可了呢?”沈俞氏说道,想起本年沈华善有工部之事沈则敬有考课之事,如何都要去天宁寺上香求个心安才是。
天宁寺位于京兆西郊,是沈家每年上香礼佛的处所。天宁寺香客一贯未几,一来是因为位置有些偏僻,二来是因为京兆城中有护国、报恩两大寺。护国、报恩这两大寺香火鼎盛,在大永建立之初就是皇家礼佛的处所,一向到现在,皇亲国戚和京兆百官礼佛上香的时候,绝大多数都前去这两个寺去了,京兆百姓更是信赖这两大寺的香火壮嘉会护佑他们。此消彼长,如许一来,来天宁寺的人天然就少了。如果不是因为天宁寺上任方丈无嗔禅师和沈家前任族长沈积安交好,现任方丈常真禅师又和这任族长沈华善友情甚笃,估计沈家也不会舍近求远前去天宁寺。
而现在,她望着佛祖慈悲的笑容,那眼眸仿佛阅尽万千世态,又仿佛包容万千世情的寂静,所谓慈悲,乃是冷静无言。她都晓得了啊,这一世能够重生,是如何的饶天大幸,是佛祖怜悯又或是佛祖开恩?
而现在,沈宁虔诚地跪在大雄宝殿,心中百味不成言说。宿世礼佛论禅,每怀忐忑奉迎之意,底子就抱着别样心机,言那云在彼苍水在瓶也不过是为了获得韦家的支撑罢了,何来诚恳?何来虔真?无皈依虔诚之心,无戒恶修善之意,宿世落得那样的了局,何尝不是一种奖惩和报应?
这一世,韦老太君还会不会来天宁寺?这一世,上官长治要找谁来奉迎老太君?如何获得韦家的支撑?她对这一点,非常等候。
我对这里,再熟谙不过了啊――咀嚼着这安好的禅意,沈宁在内心感慨道。宿世里,整整一年的时候,她曾每天呈现在天宁寺。当年她嫁给上官长治以后不久,中书令韦景曜家的老太君就长居天宁寺礼佛了,沈宁也就每天呈现在天宁寺了,和韦老太君谈佛法论禅理,垂垂获得了韦老太君的好感,使得中书令韦景曜转向支撑上官长治。
常真禅师已经七十多岁了,和沈华善算得上是忘年之交。许是山林之气养人之故,他固然年纪很大了,却不显老;神采红润精力抖擞,胡子乌黑而长,一身简练的僧衣在东风中微微飞舞,仿佛要凌风而起,给人仙风道骨之感。沈胡氏和沈宁等人赶紧遵循佛家的礼节给常真禅师施礼,便恭敬地跟在常真禅师前面,在他的带领下,踏进了天宁寺的庙门。
沈胡氏一想恰是如许,去天宁寺上香求个心安才是首要的。再说乐儿他们几个还远在杭州,四月沈则远还要去一躺西宁道,家有远行之人,上香求安然可不能草率了。她最后决定带着几个姨娘、小女人们前去天宁寺上香,因为不放心沈俞氏和沈安氏等人,沈胡氏决定不像往年一样在天宁寺过夜了,筹算当天就回转,连行李都不带,一行人简便很多。
她又抬开端看了应南图一眼,有些心惊,应南图她也只听人提及过一两次罢了,如何此生里会碰到这小我呢?
和很多古刹旧寺一样,天宁寺依山而建,却并不巍峨,反而含蓄温蕴,极得深山藏古寺的朴素之风。正面中路为庙门,庙门摆布为钟楼和鼓楼,庙门前面顺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和居客堂则位于藏经楼的前面。沈家诸人每年都会来居客堂住上几天,因此对天宁寺布局也是熟谙得很,常真禅师也并不讲解,只领着沈胡氏等人先在居客堂安设好,再上香礼佛,他就不作陪了。沈胡氏赶紧谢过常真禅师的厚意,传达了沈华善对常真禅师的问候,道本年有事就不住下了,只等上香膜拜过后吃过斋饭就回转京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