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战时内阁筹办集会上,在坐的五小我里文安之曾是内阁首辅,文渊阁大学士,郭之奇亦曾入阁,后晋文渊阁大学士,不过他们二人都是出镇在外的状况,于永历朝廷的内阁而言都是“挂职”的阁臣,就像是出任辽东经略期间的孙承宗一样。钱谦益固然早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是礼部侍郎了,但却从未入过内阁。陈凯和张煌言就更不消提了,他们的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的职务也满是加衔,前者的首要事情是经略中南四省,而后者是作为定西候张名振所部的监军。
正因为如此,陈凯更但愿由文安之出任内阁首辅,钱谦益作为吉利物担负次辅。毕竟,大明的内阁首辅权重远过于其他阁臣,文安之的才气,更首要的是为人更加值得信赖。并且,由代表部分西南明军的文安之出任首辅,也有助于均衡东南、西南两个地区的抗清权势。同时,既能够制止东林党死灰复燃,文安之曾作为东林党核心的身份亦可觉得那些曾经的东林党所接管,不至于影响到战时内阁将来在江浙的布局。
不过,此时现在,陈凯的设法已经方才有了些许分歧。钱谦益已经快八十高龄了,并且这位老先生的性子也决计做不到大权独揽。乃至就算是他想要大权独揽,这身材本质怕是也很难支撑得了的。由钱谦益出任内阁首辅,或许一定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就像是当年向郑胜利请辞潮州知府一职时是同一个事理,战时内阁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明内阁,但内阁的常例还是要遵循的。不然,就不免落得一个名不正言不顺。陈凯并不在乎甚么首辅、次辅的官位,凭着他的春秋上风,这些都只是迟早的事情。现在,最首要的是战时内阁的名正言顺,是不能让旁人挑出半点儿瑕疵的。
“牧翁休要再作推让,下官情愿师法严震生、王登水、朱游初三公旧例,自请降职,尊牧翁为元辅。”
“老夫觉得牧翁德高望重,当为元辅。”
话虽如此,但是真等陈凯把议题拿到台面儿上来,才发明这事情实在早已经就不在他的预感当中了。
遵循明朝的常例,内阁首辅和次辅的择人是按照入阁挨次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