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说出,阿桂尚未答复,前面的王杰和那彦成却都是一惊。
不想阿桂却非常沉着,道:“巨人啊,阮元的本性你应当体味啊,平时做事,老是有理有据,跟和珅也没有太多来往。他送礼应当不假,可送礼一定是为了交结和珅啊?”
翰林进献,大多是颂圣之词,故而很多文卷都被一一呈上,阮元这一册《宗经征寿说》自也送到了乾隆面前,乾隆顺手翻开,挑了几段读道:“表里臣工,日有诏对,下至一命亦无遗焉。周礼云:宰夫叙群吏之治以待诸臣之复,万民之逆也。天下庶狱,事必亲览,兹复恩诏减等。易云: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不错,不错!朕御极以来,一贯遵贤人之意行事,可惜中外臣民,大多不知朕意。阮元知朕之所为,皆依贤人先王之道,实在可贵,自当犒赏!”
八月十三这天,太和殿上,群臣毕至,自龙椅之前,至太和殿正门,数百王公大臣,将太和殿站得再无半点安身之地,站在最前线的,是八旗王公、贝勒贝子,两侧又稀有十位蒙古王公贝勒、额驸台吉,摆列而立。就连阿桂如许的一等公也只是因有了公爵之位,才得站在第二排,将前面位置让与久不入朝的宗室贵胄。以后便是勋臣、大学士,一品七卿、八旗都统而至七品编修等大小官员,阮元在这些大臣当中位列最末,只得临时在太和殿外站立。
阮元晓得,本身的设法阿桂不难猜到,也便直言道:“回阿中堂,门生今番乞假,确有此番意义。”说着,便把本身给和珅送礼前后颠末同阿桂说了。又道:“实在门生想来,门生避嫌与否,并不首要。可经此一事,翰林中诸多同僚,已不再视门生为友,相反,胡修撰、钱主事他们,迩来已反面门生来往。门生想来,非常肉痛,若此番乞假,能够让各位同僚与门生的友情规复如初,便是升迁稍晚一些,门生也决无遗憾。”
“陆大人,你接到的圣旨,是说各随己便吗?我记得皇上圣旨,说的是天下督抚藩臬,均要进献方物啊?”所谓藩臬,藩指布政使,臬指按察使,这二人均是外省按察使。
眼看阮元沉默不语,阿桂也弥补道:“阮元,你对和珅甚么态度,我大抵清楚了。但你要晓得,礼是你送的,那你也应当想到将来之事,想到和同僚之间会有曲解。这些事不能我替你处理,只要你本身和他们说清楚,他们才会规复对你的信赖。老夫能够奉告你的是,只要你行得端、立得正,老夫便保你不为奸人所害。但如果你本身去处不端,让人查得实证,老夫便毫不容情!这番事理,你可懂了?”
阮元道:“若阿中堂给假,门生万寿庆典以后,便会南下,又如何会留在都城呢?”
那人恰是之前扬州酒楼上,与孙星衍一道偶遇阮元的宏亮吉,此时听了阮元之言,却也喜道:“是伯元?哈哈,没想到你年纪比我小那么多,竟然在我前面中了进士!之前只是听闻你在翰林院,可惜这三个月了,也未能一见,明天赋重新看到伯元,为兄的这内心啊,别提多欢畅了。来来来,本日你可要和我饮上三杯才是。”
王杰道:“阿中堂不感觉,和珅选在本年过四十大寿,本来就别成心图吗?皇上本年八旬万寿,他也跟着给本身祝寿,这不明摆着奉告大师,皇上上面便是他了吗?那阿中堂你的位置呢?更何况,论年纪他和珅应当是四十一岁了,偏要找个满寿的花样,大摆寿宴,这不就是……赵高当年指鹿为马的事吗?”
公然阿桂笑道:“阮元,你想乞假归家,尽孝只是一方面吧?更首要的,或许是因你给和珅送了礼,因此想着避嫌,你说是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