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投的有程度之人毕竟是少数,少数内里选少数,选出千古一帝的能够性比如从鸡蛋里挑骨头。
站在七八步外的御林军全然被这变故吓蒙了,竟然顿了一顿,若不是二世子技艺敏捷使出吃奶的劲儿把李煦拉到了身后,一脚踹飞了劈面而来的最快的一个刺客,现在天子恐怕已经被那骇人的长刀砍成了两半儿冬瓜。
二世子被刺客刀光剑影身如鬼怪晃得有些眼晕,面前几近要呈现重影,见萧禹呈现,终究甩甩脑袋勉强规复复苏,和萧禹并立在前,把天子李煦和固然在颤抖但仍然硬撑出大恐惧神采的高公公一同护在了身后的墙角儿里。
肃亲王二世子是个奇葩――前几天还“病入膏肓”眼看半截儿身子就要入土,冬至这天却莫名其妙的不药而愈,除了看起来有几分肾气亏虚,倒不像有甚么值得毛病的大弊端,是以他完整地胜任了陪王伴驾这项艰巨的任务。
这么“好”的差事儿本来轮不上李明遥这个皇上的二侄子。
但是以上人等好事儿的好事儿,兵戈的兵戈,不在的不在,其他几个皇子不是幼年体弱就是还一片天真懵懂,全然胜任不了祭天伴驾的端方,如此一来,矮子内里拔高个儿,这等近间隔靠近天颜的功德儿,竟然破天荒的轮到了李明遥。
李煦砍脑袋的时候砍得那叫一个洁净利落,脑袋跟割韭菜似得掉了一茬又一茬,比及割无可割,蓦地回顾才发明,偌大一个晋朝再也摘不出一个合适的王爷替李煦去拜祭祖宗。是以那些年,冬至郊天李煦都不得不亲力亲为,直到这两年故意历练皇宗子,李煦才胜利躲了懒,每年除了正月月朔那日的天坛大祭,其他祭奠一概由皇宗子代祭。
只不过偌大一个晋朝,琐事常有而大事不常有。
前些年,皇宗子还小希冀不上。
李煦就在迎神曲中缓缓拾级而上,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这眼看就要风雨飘摇的王朝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固然在他本身看来,这很能够并没有甚么卵用。
仿佛这类时候就等闲分出谁是英豪谁是废料,偶然候位高权重仿佛也不是只因为此性命好――吴、张两相并几个武将惊悉此变,来不及细问,起家就往上冲去,一边儿跑一边儿大喊“庇护皇上!”
宋国公世子思考半晌,堂而皇之地把这项差事儿交给了繁华闲人一样的肃亲王二世子李明遥。
礼部尚书收到这一句废话没有的朱批,大大松了一口气,没挨怒斥已是万幸,别说减些用度,只要不减脑袋和官职,皇上想如何来都行。
冬至这日,李煦身穿祭服,带领着浩浩大荡的文武百官直奔祈年殿前。
满朝文武恐怕谁也没想到,李煦竟然是个心大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安闲派,后宫朝堂目睹出了这么大的乱子,也从未让他停下本来的法度。
祈年殿外升火悬灯,乐奏钟鼓,迎神曲之声在都城南郊的北风里被吹散的像飘忽模糊的九天晚钟,模糊像是甚么前兆的序曲。
遵循端方,冬至前一天,李煦起驾移往斋宫,沐浴斋戒。次日才在圜丘停止祭天大礼。
萧禹甫一进殿就看到这个景象,满脸不成置信地冲了过来,毫不踌躇地一脚把这很有“童心”的脑残刺客踹成了天涯最美的云彩。
礼部尚书遵循朱批,重拟了一份折子,筹办将用度仪程好好算计算计再重新呈给天顺天子,算着算着,忧国忧君的忠心有点儿发作,不自发地悲从中来――虽说从李家子孙的成绩上来讲,天顺天子绝对算不上千古一帝,但起码不胡涂,对百官奖惩清楚,做天子也不算刻薄,兢兢业业的同时也很情愿与民同乐,按说是个功大于过的守成之君,可不知如何,恰好天降横祸,承平乱世转眼不在,烽火四起兵荒马乱的年景瞬息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