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举《民国武林秘闻录》《活在流水线上的芳华》
走来走去,只见头上不是宝石顶子,便是珊瑚顶子,前胸后背,不是仙鹤补子,便是麒麟补子。最对劲的是在南书房和上书房当差的那班名翰林,品级虽低,还是也能够挂朝珠,穿貂褂,昂然直入内廷。
两宫太后接管了朝贺,还是措置政务,改在东暖阁召见议政王及军机大臣。安插已有变动,御案坐东朝西安排,两宫太后,慈安在南,慈禧在北,案前置八扇能够折叠的明黄纱屏,小天子仍旧坐在前面。
两宫把垂帘大典定到了十一月月朔,是个入冬以来可贵的好气候,人逢丧事精力爽,个个精力抖擞,浴着朝阳,由东华门进宫。
慈禧非常机灵,从速也说道:“我也是这个意义。天子年纪太小,我们姊妹俩不能不问事,但也幸亏表里臣工,同心合力,才有明天这么个安静的局面。
安德海答道:“主子的这一份,在内奏事处让我瞧见了,我给先拿了来,跟主子叩喜讨赏。”
“‘东边儿’也有吗?”慈禧随口问道。
听政的地点,仍然是在养心殿,平常召见军机及京内官员,在东暖阁,遇有典礼则临御养心殿明殿。此时早已打扫得干清干净,安排得整整齐齐。
“六爷!”她喜孜孜地把奏折递了出来:“依议行吧!”
站好班的官员,一齐跪倒接驾。天子以后,是并列的两宫太后的软轿,再今后是后扈大臣和陪侍的寺人,最令人谛视标是安德海。
“是!”恭亲王接了折子又说道:“臣等拟议,垂帘是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应当有一道上谕,诏告天下,申明两宫太后俯允垂帘的本意。”
这话是有所指的,载垣、端华、肃顺和杜翰他们,畴昔为了要断绝恭亲王与两宫太后,曾一再扬言,说年青叔嫂,怀疑不能不避,而此后恭亲王伶仃进见两宫的机遇甚多。
因而净鞭一响,寂静无声,只听远远传来沙沙的脚步声,由隐而显,终究看到了醇亲王的影子,他兼领着“前引大臣”的差使,以是走在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