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呦,您真认得字啊?”柳妈妈在一旁插嘴,“前晌我见您翻账册,只当您随便翻翻的呢。家里本来就只要周姨娘认得字,她是读书人家出身,现在您也认得字,果然都是读书识理的好。”
单论这宅子里天然不会那么多,不算活契的佣工,就是柳妈妈和别的三个粗使的婆子,有身契的丫环仆妇,周姨娘身边两个,绫姨娘她们四人每人身边一个,本来服侍张家伉俪的六个,一共十二个。宅子里的男性的管事、小厮、杂役,统共也十多小我。
怪不得叫“大户人家”,看起来人丁简朴,倒是实实在在的大师大口。要说这张家对下人还算刻薄,这些人的确算是凭借着张家保存,裴三说不忍叫家奴任人转卖,失散流浪,并非一句废话。
面前住的这祖宅不算,大略统计,两座田庄,合起来就一千余亩,都是上好的地步;其他另有四百余亩地,分离几处,零散租给佃农耕作的;另有一片六百余亩的山林地,看来没当好东西,除了原生杂树,只随便种了些果木,没甚么收益,却盖了一座别院在那边。张家号称良田千亩,公然是只多很多。
要说菊姨娘的确斑斓,另有棠姨娘,也算是一等一的年青仙颜了。姜采青自知她穿的这副身材,固然年纪青嫩,还没长开,可也称得上端倪如画好色彩,只除了――别人眼中很丑的一双大脚。
“尾七”以后,姨娘们收起广大的孝服,纷繁换了色彩素净的衣裙,发髻上只用素银或白玉的簪子,各自都簪了一朵小巧的白绒花,看上去,一个个却也清丽养眼。按礼法还是要守孝三年的,诸如不能宴饮欢庆,佳耦不能同房,守孝的后代不能嫁娶、不能插手科举等等――反正张家没有这些。
说到张家人丁,远比姜采青看到的要多。除了后院里那五个姨娘,另有一名住在庵堂的老姨奶奶要扶养,说是张官人祖父的妾室,虽是贱妾,毕竟服侍过长辈的,他祖父过世后去了苍沂山上的尼庵保养,每年除了送些吃用,也要舍给庵堂一笔银子。
姜采青对这些称呼题目倒不太细考虑,不过是之前小说看的多了,对“姨娘”两个字实在感冒。青娘子就青娘子吧,好歹比“姨娘”听着顺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