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田州的周群现倒是短长了。这海中渔获本是钦、廉的特产,钦廉来往邕州又是及其便利。看来那周家的手,都超出邕州,插到桂南了。”
“只怕没那么简朴,他能够还用了官船和官驿。”阿农笑了,暴露两排染得黑黑的牙齿。
“与我去一趟布店吧,浩源那娃儿让我取些红布头。”阿农没有理睬讽刺。
“如此便放心了。”阿农伸展了眼神,然后取出帕子,帮五婶擦拭头上的汗。“五婶也是的,这大热天如何不叫阿川的女人来替你。”她略带抱怨地望了一眼男人,男人叫阿川,大抵三十出头。
“这西出交趾国的山道已经被韦家断了,田州的盐,必是从钦廉二州而来。”
“哎,先生不在。”浩源扫了一眼屋内。
“阿姐是感觉?”
村里回荡着的,只要两对悄悄的赤脚声,“塌塌、塌塌”地踩着泥土,然后踏碰在灼得滚烫的石板上,收回沉闷却短促的声响。
阿瑶提着一只竹篮,内里满满地放了鸡蛋,又牵过一个竹制的鸡笼,两只慵懒的母鸡在里边晒着太阳。
阿顺只不睬他,自顾取过《三国志》便读。
第四章
“智先要来靖西,看来是存福病无大碍了。那就不急,我们回屋等他,免得他找人不到。”阿农说道。
“田州西边靠河的圩市,二十六文;山里生僚的圩市,三十八文。”
“那周群现竟是如此手眼通天之人?”阿瑶愈发惊奇。
“那我今后也不那般吓你了。”浩源的衣服,还是湿漉漉的。
“不便是咸菜鱼干等平常物件。阿姐见到甚么非常之物了。”阿瑶抬高了调子。
“等等我!”阿顺小跑着跟在他前面。那一黑一白两个少年,如同两股异色的流,交汇交叉在一起。村中的晌午,日头照得蚂咕咕地叫,榕树罩起一片浓荫,安息了麻雀和鸡鸭。村里的农夫都回家昼寝了,等候日头偏西的时候,再回到田中拔那生不尽的草。
“阿农放心,听讲昨日一个郎中到了村里,昨夜管理后,倒是救返来了。”五婶抚着阿农的背,让她宽解。
阿顺羞红了脸,却又不知所措。
“如果平常右江商客,船上所晒不过是些平常河鱼河虾罢了。前日田州船埠上熙熙攘攘的船家,倒见到晾晒很多巨大非常的海鱼。”阿农和阿瑶一边谈着,这脚步却仓促向前,未曾停驻。“只要那桂中、桂南的人,才用沙鱼煮稀饭。”
“那且不说旗号。你是否记得船上人家晾晒的何物。”阿农也跟着悄悄一笑。
“五婶知不知我家存福如何样了?”阿农有些急了,她的眼球里布了些许血丝。
“给!”浩源把指头塞进阿顺口中。“不准嫌脏,这可比鸭屁股洁净多了。”
阿顺不知如何是好,心中烦乱如麻。他不知该像个君子普通,向浩源拜伏报歉,或是该当用僚人的体例,互倒一大碗米酒,痛饮而尽,一笑泯之。
“五婶!”阿农快步走向一个妇人。
“汉人和僚人分得那么清楚吗?”浩源脸涨得通红。“汉人到村里征夫的时候,汉人派军士来抢我们的黄金的时候,汉人贩子卖给我们一穿就破的布的时候。村里的人都在骂汉人,而我不敢骂,我怕你闻声。我想,你不就是汉人吗,你人那么好,那申明不是统统汉人都是好人。现在又来了张先生,先生也是汉人,我们还是相处得如此的好,不是吗。”汉源怕本身用错词汇,特别用僚语说。
“前日我们路过田州境内之时,你有没见到那右江河上来往的商船,有何分歧?”阿农问。
“阿顺,阿爸说汉人对我们不好。他们收我们的粮食,抢我们的黄金,还隔三差五抓我们的懦夫去从戎。”浩源低着头。“我觉得你和我们一样,你不是和我们说僚话吗,你不是吃着僚家的饭菜吗,你阿妈、舅公、舅婆不是僚人吗?那你说想走出山里,走到汉人的处所,做一个汉人。你说想来安德做那些好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