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的帝都城就像一个“凸”字。分为四重,“凸”字的上半部分是内城,内城中有皇城,皇城中有宫城,“凸”字的下半部分是外城。
船与船之间的间隔稍稍一远,便瞧不清劈面的景象,此时运河上的船又多,不免磕磕碰碰,可这时候还赶着行船的,多数都是给衙门当差的官差,一旦碰上,那里肯等闲罢休。
宫城面积最小,是天子居住地点,也就是所谓的“宫里”,正门为“午门”。
统统船都忙不迭地向河道两旁遁藏。
帝都城迎来了本年的第一场雪。
大魏立国之初,为了拱卫皇室,设立了青鸾卫和内廷二十四衙门,青鸾卫有十三太保,招募怪杰异士为己用,寺人则是皇室本身从小培养,授以一名儒门高人编撰的佛道秘典,是为江湖人丁中传说的‘大内妙手,而寺人之间也是师徒相授,代代相传,与宗门无异。
青鸾卫百户不敢多言,缓缓退下了。
前朝大魏时,内廷设立二十四衙门,以司礼监为首,为首的司礼监掌印大寺人被尊称为“内相”,外廷统摄六部的内阁首辅则被尊称为“外相”,两人一内一外,利用丞相权责。
莫非是承平道那边给了都尉府压力?
承平观,顾名思义,与承平道有着莫大干系。如果国师,也就是承平道大真人,驾临帝京,便会在此落足下榻,与天子陛下坐而论道。因为大玄皇室奉道,故而在道门体系中,历代大玄天子也有尊号,本代天子陛下尊号为“总掌阴阳功过紫极大真人”,名义上位在三位副掌教大真人之上,与掌教大真人普通,同在超品。
北院与青鸾卫最大的分歧之处在于,青鸾卫能够分开帝京,有侦缉天下之职责,而北院倒是等闲不会分开帝京,除非有天子旨意。
承平观常日里有专门的承平道弟子卖力,平凡人等,不管宫女、寺人、侍卫、朝臣、王公,皆不得入内半步。
待到大玄篡夺天下,不但废黜了卫所轨制和五军都督府,也废黜了以司礼监为首的内廷二十四衙门,将统统权力收归内阁,内阁首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相”,能与天子坐而论道。
不过普通道门中人不把天子陛下视作羽士,以是独一的超品羽士还是大掌教。
她是青鸾卫三位堂官中独一的女子,仅从表面来看,约莫三十许岁的模样,实际春秋,倒是少有人知。
这些年来,她执掌南镇抚司,深居简出,很少露面,在外人看来,是那位掌印北镇抚司的同知大人威名更盛,可在青鸾卫内部,倒是这位云同知更让人胆怯。
大玄门气势恢宏,南向五槛正中三阙,单檐歇山,飞檐重脊玄色瓦顶,门两侧摆布有石狮、上马碑各一,门前便是御路,御路左为“天街”,形似棋盘,有“帝王繁华一局棋,终有局散势败时”之寄意,御路右为“千步廊”,因为摆布各有东西向廊坊一百一十间而得名。
皇城包含宫城,正门是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出承天门以后是一三面环墙的庞大白玉广场,广场最南端又有一门,此门名为“大玄门”,又称“皇城第一门”,与国同名,是为国门意味,此门等闲人不成颠末,唯有国之大典时,天子銮驾会今后门颠末,至于皇后,也只要大婚时才气今后门进入皇城。
是以这几天进入直隶境内的河道上,满满都是船,竟形成了蔽河堵塞的征象。
只听得叫骂声不断于耳。
跟着大魏朝廷毁灭,这门传承也落在了大玄朝廷的手中。
清微真人不日就要上京,名义上是奉了“总掌阴阳功过紫极大真人”天子陛下的诏命入京,为天子陛下做一场罗天大醮,顺带着问罪来了。
不过大玄朝廷又没有完整拔除持续了几千年的寺人轨制,一则是因为惯性的力量庞大,二则是因为前朝大魏遗留下了十万寺人,并且这十万人中不乏妙手,大玄朝廷不能听任自流,只能挑选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