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料朱元璋刚吃完第二碗,还来不及抹嘴,就有元兵追了上来。幸亏庵中老尼机警仁慈,机灵引开元兵追到别处,才使朱元璋得脱大厄。
“呵呵……”
辛冉抬头,又喝干了杯里的三花酒,才道:“我不会喝酒,在这行里,当然算是缺点。但是如果我也能豪饮,你感觉,单对你来讲,好是不好?”
“这里?”沈苏顿时瞪大了眼睛,“住在船上?!”
煮面时,先用清汤把面烫至七成熟,然后捞到熬好的汤里煮熟。面条盛进碗里,在上面盖上草菇等素食鲜料的浇头,滴上香油,撒上花生碎、胡椒粉。然后把面撩出到碗里,方才端出待客。
“这……”
但是,如果海棠有香味,人们又如何能用心致志的赏识,海棠花的鲜艳夺人呢?如果鲥鱼无刺,能够大快朵颐的吃起来,不就变成了排骨?另有甚么兴趣?如果《红楼》完本,你又上那里找这一人生大恨事呢?难道少了一恨?!”
实在尼姑面的精华,一是在特制的面条,二是在于特别的汤汁,三是在特别的浇头。汤汁端上来汤色金黄,一清见底,浇头由黄豆芽、草菇、香菇、冬笋等经心熬制而成。青瓷小碗浇上香油,撒上胡椒粉,更是倍感喷香诱人食欲。
“我如果也会吟诗作对就好了!”沈苏鼓了鼓嘴,“我总感觉有点遗憾。我只当为脚本做筹办看的时候,才记得住这些诗啊词的,可一转眼就健忘了。我如果看过了就能背下来,今后也不会忘就好了!如许的话,下次你再说个甚么,我就能接住了。就不至于只能如许傻乎乎的看着你了,你会不会感觉遗憾?”
辛冉单手托了腮看他,“说得好。你也是。”
厥后朱元璋即位做天子,还是不忘落魄时的那碗尼姑面,因而仓猝派人南下寻觅老尼,可惜老尼已经逝去一个多月了。朱元璋闻此凶信不堪唏嘘,遂亲笔挥毫,写下了“尼姑面”三字,着人给庵里送去。因为有了天子亲笔题赐的的面名,今后尼姑面的名誉,就不胫而走,并且传播长远,直到现在。
传说里的尼姑面,有一段与明朝建国天子朱元璋的人缘。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捕,一起乞食逃到庵里,饿得昏倒在尼姑庵大门口。
“如何没有,这不是?”辛冉一笑,指了指桌上的桂林松糕。米黄色的松糕上撒了一层本地特产的桂花,金黄色,靠近些,仿佛还能闻到暗香浮动。
“切!”
辛冉又喝了口酒,一昂首,才瞥见沈苏双手并在一起,按在桌沿上看着他,目光如有所思,但是倒是一副很乖的模样。他随口问道:“如何了?”
辛冉边听边吃,现在尼姑面已经从清净尼庵,搬到了滚滚尘凡里。吃的环境,天然无复当年庵树摇摆,幽致沉寂地超然尘外了。但是,从庵堂搬到这风景娟秀的田野小店里,总比去装修富丽的饭店酒楼里,坐在高背椅子上吃,要强些。当然,不管如何,尼姑面还是很值得一吃的。
沈苏本来觉得,这题目应当没甚么难的,如许就少了很多,他喝醉了返来撒酒疯的模样。但是又想到,他就是喝醉了混闹,也是敬爱的不可的模样,如果都没有了,仿佛也有些遗憾,前面的答案,一时就说不出来了。
见他们是外埠人,又过了饭点,没甚么客人了,上了年纪的店东就跟辛冉他们提及了这面的来源。
沈苏想不到那些词,等面上了桌,只顾了赞不断口,一筷子一筷子的吃起来……
早上桂林米粉,中午尼姑面,虽说都是本地特性,但也不免有拼集之感。在辛冉,所谓旅游,天然重在山川之间。而沈苏,就一定了,走一起,吃一道,才是端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