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元是袁青杞的小字,徐佑是晓得的,他倒要听听看,一贯最重儒礼的袁氏,会如何开口谈退亲之事。
徐佑俄然大笑,袁阶神采一沉,望着贰心生不悦,却也自恃风采,没有开口打断他的笑声。
袁阶穿好了鞋子,直身坐在榻边,语重心长的道:“七郎,照眼下的情势,沈氏一定肯善罢甘休。你首要之务,是韬光隐晦,尽量让本身销声匿迹,来麻痹沈氏之心,如此,加上有主上暗中保全,尚可留的一条性命。但是若娶了阿元,沈氏必然会愈发的顾忌于你,就算一时束手无策,可一年两年,不知会使出甚么手腕,你过日子也过的不放心。”
袁阶仿佛有点惊奇徐佑表示的如此淡然,跟平常阿谁一点就着、胸无城府的粗蛮武夫非常分歧,但也没有多说甚么,又叹了口气,道:“沈、徐两家的恩仇由来已久,谁是谁非,现在也回嘴不清。不过还好七郎你安然无恙,为徐氏留下了一点血脉,等去了钱塘,且好生安设,勿有怨念,也许要不了几年,主上还会有恩赦,允你重返义兴,再立宗社。”
近百年来,楚国的世家门阀之间并不是完整处在相敬如宾、你侬我侬的战役状况,相互合纵连横,相互攻讦,在朝堂和军方乃至释儒道三教中展开了狠恶的争夺。不过,一方面鉴于北魏虎视眈眈,随时都能够南下,国之根底不能摆荡;另一方面,安氏皇族坐观鹬蚌相争,以求渔翁之利,各大门阀又不是傻子,天然不会真的斗的你死我活。以是,这类斗争尚被范围在一个能够掌控的范围内,除了在各个紧急位置安插本身人,并将敌手整的罢官、放逐以外,很少呈现真正的血腥场面。
袁阶为一郡牧守,又是高门世家出身,常日里多么严肃,闲杂人等乃至不敢多看一眼,那里被人如此猖獗的打量,冷哼道:“家世之别,如同高山险要而不成攀,不是我袁氏悔婚,而是你徐氏办事不谨,落到如此地步,尚复何言?”
袁阶走了过来,因为丢了一只厚台履,一脚高一脚低,看上去有点瘸,仪态尽失。不过他并不觉得意,抓住徐佑的手,将他重新拉回扶手椅旁,道:“你啊,就是性急,三言两语,能谈出甚么事来?先坐下,这件事另有得筹议!”
“好好,孺子可教!”
徐佑不卑不亢的道:“太子是储君,我徐氏是臣子,生杀予夺之权尽在君手,身为臣子当然不敢有怨望。此次去钱塘,必会服膺袁公教诲,循分守己,遵遁法度。”
义兴之变,是顶级门阀之间,第一次动用了军队,并直奔灭族而去的一场权力斗争,也由此拉开了这个庞大浩大的富丽血期间的序幕!
“名教礼节,也多有变通之处,《易》云‘穷则变,变则通,公例久’,不是到了死路,何言舍弃性命?”
徐佑顺势坐下,等袁阶重新走回卧榻,捡起地上的厚台履往脚上套,方才开口道:“不知袁公筹办如何筹议?”
此情此景非常诡异,仿佛徐佑变成了慷概一诺不惧赴死的名教小卫士,而袁阶则成了斤斤计算还价还价的奸商之徒,两人的身份产生了根赋性的对调,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违和。
袁阶自感话说到这里,也尽了之前的那些情分,接下来开门见山,道:“七郎,此次从义兴请你来晋陵,是想跟你谈一谈你和阿元的婚事……”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代,故君子重之。”徐佑义正词严的接话道:“袁公放心,佑固然少不更事,不习诗书,但也晓得君子重诺的事理。与三娘的婚事,既是长辈们议下的,来岁三月初七,会定时亲来迎娶三娘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