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柱浑厚中又不失夺目,摸了把通红的脸颊,“那屋子很气度,比族长家的屋子还好,有前院、后院,另有专门的厨房、下人住的小院。mm正守在那边呢,我让她今晚找山杏陪她一起住。”
十几年的朝夕相处,当年德秀把若宁带回家时,若宁才七八个月大,为了赡养若宁,德秀还建议家里买了一头奶羊,江氏一口一口地喂若宁喝羊奶,虽不是亲孙女,视若己出,再加上心头感激大\奶奶,待若宁就更好了。
江氏抬手,宠溺地轻抚着水柱的额头,“水柱聪明,虽说没有镇被骗账房先生,以你的本领,必然能在县城寻上活。”
仿佛,这捕快的差使已经落到河铁柱身上了。
不该该啊!
水柱一张脸涨得通红。
然,江氏站在门口,一张脸面充满寒霜,上回德秀回河塘村,曾私与她道:“娘,若宁的婚事,不是我们能做主的,怕是将来自有她的长辈们安排。人家是富朱紫家的令媛蜜斯,我们……嗯……别插手,以我对大\奶奶的体味,他日如果接走若宁,少不得会打赏我们。”
河十七,河塘村人氏,本族人都称一声“十七叔”,他家的捕快是家传的,祖父传给他爹,他爹老了又传给了十七叔,一个月有二两又五百纹月钱,算是吃公家饭,旱涝保收,干得好了偶尔另有打赏,传闻在县城巡查时,各家商店也有贡献。
水柱想到县衙的捕快,哪个没有拳腿工夫,长得壮就能做捕快,这全县的年青后生多了去,岂不是大家都能够做捕快,挠了挠头皮,“公文上写的是mm名字,那小我还真是奇特,把那么大一个宅子交给mm,还让mm帮他们买良田,别的又把mm弄了一个女捕快的差事……”
河舅母忙道:“找外人做甚么?我们家人多,立马就去县城,她一个女儿家,一小我住那么大的屋子,很多惊骇。”目光落在桌上那一捆的猪肉上,有肉吃了,本年过年节不愁没肉吃。
那是人家亲人安排的,她虽养大了江若宁,但人家是给了他们家银钱的,她还真不敢禁止、回绝。
河舅母眸子一闪,“娘,听水柱说,必然是都城来的人,到底是他家的女儿,哪有当真不管的事理。怕是有甚么难处,不好与孩子挑了然,这才变着方儿地给孩子置了屋子、留了银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