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 > 第161章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我的书架

黄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窜改无穷,其故何也?

凡刺痈邪无迎陇,易俗移性不得脓,脆道更行去其乡,不安处所乃散亡。诸阴阳过痈者,取之其输泻之。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帝曰:善哉。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本身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流派已闭气不分,真假得调其气存也。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虚邪当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挛。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抟于肉,与卫气相抟,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来往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可,则为不仁。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流派,使邪得出病乃已。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黄帝曰:官针何如?

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不足乃益虚。剽其通,针其邪,肌肉亲,视之毋有反其真。刺诸阳分肉间。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枢纽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写不足不敷,相倾移也。

岐伯曰:或之于其天腑、大杼三,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此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此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荏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岐伯曰:泻其不足,补其不敷,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曰发,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

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约莫,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平话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耳,尚疾于发也。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敷,实者不足,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倒置无常,甚于利诱。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溜,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固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

推荐阅读: 无敌副村长     神王之王     你好,蛇王大人     重生八零继承亿万遗产     嫌贫爱富(科举)     夏季烟火四季秋风     我可能离了个假婚     帝国第一兽医[星际]     叶叶有今萧     穆图传     御灵时代:只有我通晓历史     重生之仙帝无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