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帝内经 > 第161章 刺节真邪篇第七十五

我的书架

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不足不敷,相倾移也,惑何故解之?

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

岐伯曰: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敷,实者不足,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倒置无常,甚于利诱。

岐伯曰:取之廉泉。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岐伯曰:取之天容。

岐伯曰:刺痈者用铍针,刺大者用锋针,刺小者用员利针,刺热者用针,刺寒者用毫针也。

岐伯曰: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窍而疾偃,其声必应于针也。

黄帝曰:善。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毁灭,肿聚散亡,寒痹益温,小者益阳,大者必去,请道其方:

岐伯曰:泻其不足,补其不敷,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本身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刺枢纽肢络,愿卒闻之。

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枢纽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荣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成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

黄帝曰:取之稀有乎?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何如?

黄帝曰:刺节言彻衣,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俞,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

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黄帝曰:余闻刺有五邪,何谓五邪?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

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虚邪偏容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当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抟于骨,则为骨痹。抟于筋,则为筋挛。抟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抟于肉,与卫气相抟,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抟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来往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可,则为不仁。

岐伯曰: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

黄帝曰:善。取之何如?

凡刺热邪越而苍,出游不归乃无病,为开通,辟流派,使邪得出病乃已。

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

岐伯曰:病有持痈者,有容大者,有狭小者,有热者,有寒者,是谓五邪。

岐伯曰: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发者,刺腑俞,去腑病也。去爪者,刺枢纽肢络也。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俞也。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写不足不敷,相倾移也。

推荐阅读: 撞邪     桃花宝典     锦衣     天魔神帝     大楚无双皇子     大庆第一太子爷     绝剑与幽灵子弹     新妻上岗,总裁,狠狠爱!     玄幻:摆烂后女主倒追我     撒旦殿下惹不起     宠妻101式:老公,求轻吻!     异次元治安官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