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定议,露水以北,重拾农耕,凡是百姓开垦之地,狄州官府三年以内不收一分一毫,并拿出一些军饷,采购耕具和粮食种子,一应牛马等物也由军中划拨,租给百姓,房钱寥寥无几,三年以后再行按大甘最低的税赋收缴。
【播报】存眷「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动静,过年以后没抢过红包的同窗们,这回能够一展技艺了。
李落原意在西府三州,兴鼎新,重立大甘边塞,不过狄杰和沈向东都暗里劝止,现在与西戎一战,李落之名传与天下,四方豪强兼之朝中重臣世家都虎视眈眈,当不成再露锋芒,引报酬忌,犹是大甘皇室中人。
雄师换防驻守以后,李落便没有闲暇时候,和狄杰,沈向东及军中多智将领参议狄州善后之事。
高傲军立营贯南,万隆帝便数次传书李落,命李落在年关之前定要赶回卓城,朝中设席,辞旧宫百官同庆,重赏李落和西征诸将。洛氏也传来数封家书,言语当中极是思念李落,千叮万嘱让李落早些回家,淳亲王偶有传书,不过只是例行扣问罢了,少有私交,也极少谈及父子之事。凡是收到手札,李落一一回书,只是却暂偶然返回卓城。
此行扬国威,定西府,淳亲王府一时锋芒无二,朝中已传出一些流言流言,李落虽领军在外,但狄杰在朝中耳目尚多,多有留意这些闲言碎语,不过李落军功颇巨,加上受万隆帝宠幸,淳亲王仍在卓城,倒还可震慑用心叵测之辈,但如果李落操之过急,一旦引来皇室顾忌,恐别生变数。
李落和狄杰,率云无雁,呼察靖,赫连城弦,石冲,迟立,呼察冬蝉,武塔诸将,连同沈向东,回军贯南,与时危兵合一处,立营贯南,与漠下城和新野两营成掎角之势,遥相照应。
李落和沈向东送了几人一程,青桑依依惜别,言道李落再回大甘卓城之时,定要传信与她,不管身在那边,必谋与李落一见。李落含笑一一应下,青桑黯然神伤,徐残歌安慰了几句,终是怆然拜别。
狄州四境多数重回大甘之手,不过临夏城尚在回蒙把持当中,漠上城被蒙厥侵犯亦逾数十年,众将商讨,当今之计,不宜复兴战事,军中高低涵养调息。
狄州被西戎侵犯多年,除了三座大城和十一小城稍好些外,村庄当中,已是人丁希少,百姓或是逃入了天水和沙湖两州,或是被西戎士卒强掳而去,卖与别处,再者或已只剩一片白骨。偌大一个狄州,居地百姓不敷卓州的十之一数。
羌摩所带的贡品侍女,李落涓滴未动,都交予羯城,羯城言表感激之下,心中暗生顾忌,但知机的没有问羌摩率众何时入关,又是何时离关。
雄师入关以后,诸将并未懒惰,西府战事刚落,西戎虽说已不敷为患,但仍有回蒙,回錾以及雄踞塞外的蒙厥诸国。
青桑随李落一起入关,安息了两日,第三日便告别李落,往天水州而去。
李落、狄杰和军中诸将商讨,狄州弃和天水沙湖两州相接战线,袁骏代丁斩和付秀书两将,领军三万,驻守漠下城。周临寒率军三万,驻守新野,时危率部返回贯南。刘策屯精兵五万,扼守鹰愁峡,后军仍由戚邵兵和邝立辙所率,撤出沙湖双峰营,以驼城旗凉两城为依,确保赋税无虞。
三司同审,则有法办知州之权。以民气为首,官威为次,请民之所愿,解民之所急。从旧制衙门中单立商贾司,羁系行商一类,究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之事。鼓励牧耕行商,无轻重主次之分,数年以后,牧天狼雄师再议撤出州府诸事,概由州中自行定夺。
李落见状,并不为意,命军中术营筹办农耕之地,军中士卒抽出数万人,补葺农田,安宁民气。复又与军中大将议定,在漠下城与新野一线,筑边关要塞,数月以内,已见雏形,狄州百姓见军中如此大动兵戈,才垂垂信赖面前这支大甘军队并非如以往普通,是要在狄州守住大甘边陲,这才压下心中担忧,和军中将士一起重修宗族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