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此理!东兴本来东吴属地,何时成了魏国国土?”
诸葛诞天然对司马懿一片畏敬之心,现在司马师、司马昭皆谏伐吴,诸葛诞天然不甘人后,朝堂之上抖擞大献伐吴之策。
司马师一句话,响彻朝堂之上。
“我大魏国土,寸土皆是我大魏兵士以命所搏而得,岂能容忍诸葛小儿如此猖獗!”
司马师先是必定傅嘏之言,然倒是忽的话锋一转:“然傅尚书可曾想过,如果不趁此机会伐吴,若等诸葛恪筹办更加充分、东吴社稷更加稳定之时,当时再去伐吴,我大魏兵士岂不伤亡更加惨痛?且现在东吴侵犯我大魏国土,朝野高低同仇敌忾,如此民愤,傅尚书莫非淡然疏忽否?毫不能伤我大魏军士、百姓之心。此次伐吴,毫不摆荡!”
傅嘏还想再谏,何如群臣附议之声倒是淹没了傅嘏之音。
此时的朝堂之上,群臣皆都开口侧目,想听听尚书傅嘏之论。
司马师朝堂之上,切谏天子曹芳:“必就此发兵,讨伐东吴!”
司马师要借伐吴建功,以此彰显司马氏功德,安定司马氏于朝野中的职位。
然群臣如何得知此时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所想?
然司马师话未落地,倒是见镇南将军毋丘俭出列:“两位将军所奏,末将也觉颇妥,不管三路抑或四路,现在大魏高低同仇敌忾,就此发兵,必能一举霸占东吴,收我东兴之地。”
“如何?东吴竟然想趁机侵犯大魏地盘?不但仅不毁城退回,反而让大魏洗净脖颈待戮,岂能忍乎?毫不成忍!”
傅嘏深吸一口气,开端辩驳:“刚诸位将军所讲,或者三路,或者四路,不管几路出兵伐吴,皆为平常进军之策,并无有奇兵。然无有奇兵之策又如何能刹时击退诸葛恪?”
司马昭的附议,一时引发朝堂之上一片同仇敌忾之声,群臣见状也皆纷繁出列附议司马师之谏。
诸葛诞,出身琅琊诸葛氏,和诸葛亮本家。遐想当年大将军王凌谋反之时服毒他杀今后,司马懿既让诸葛诞接任了镇东将军之职,当时的大将军王凌倒是非常担忧,曾扣问司马懿可有另选之人?然司马懿岂能是王凌所把握的?王凌以后,司马懿便就直接任命了诸葛诞担负镇东将军,接任了多数督王凌之职。
一句话,便就否了刚才朝堂之上诸位将军的伐吴之策。
早在一旁听傅嘏絮干脆叨的司马师已是按耐不住心中不满,不等天子曹芳发话,便就出列诘责尚书傅嘏。
“现在东吴确是孙权新亡,也恰是因为孙权新亡,东吴朝野高低无不对我大魏心胸恐忧之色,唯恐我大魏伐吴,故自诸葛恪掌权以来,更是不竭构筑工事,加强防备,以望阻断我大魏伐吴之路。此乃我大魏所知一面。然,我大魏所未知一面,倒是若果他们以精锐水军布设于江防要塞,依托地形死守险要设置圈套停滞,或者埋伏,或者引兵待戈,而我大魏摆设在南线边疆的守军倒是间隔东吴颇远,吴军在边疆以及境内设置大量盘问哨所,对来往职员严加盘问,导致我军细作难以混入此中,是以对吴军的设防环境知之甚少。如此环境下冒然大肆出兵伐吴无异于闭目前行,只得冒险求胜。诸位将军还觉此为可行之策吗?”
征南大将军王昶虽也不甘人后,出列奏本,然所奏之本,倒是与诸葛诞有分歧之策,他是四路雄师。
天子曹芳见状,便就看着傅嘏,缓缓问道:“若依傅爱卿之意,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