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纂一句话,忽点透邓艾:“大将军意非西蜀,乃在一统天下!”
早朝便就在一片喧华当中罢了。
司马昭看着群情纷繁的群臣,边说边缓缓走下御阶,只到群臣当中,一字一句而言为何现在需求伐蜀:“据昭所得战报而言,蜀汉总兵力约九万摆布,此中驻守成都及周边的军队约四万,其他五万则分离驻守于别的各州郡。现现在姜维为避黄皓之祸正在沓中屯田种麦,已是不能统领全局而设防备之兵,且只要我等设法管束住姜维,使其没法脱身,则蜀军群龙无首不能抵当,然后我雄师则从骆谷一起南下直攻汉中,待汉中到手后便继而大肆入蜀,则可直取成都。蜀军本就未几,且又分兵扼守各地州郡,兵力甚是分离乃至首尾不能相顾,如此攻之甚易。我军以主力围攻城池,以游军占有乡野,如此一来,即便像剑阁般的天险又能支撑得了多久?剑阁关尚且如此,别的城池关隘更是不在话下。一旦我军连续攻陷核心城池,成都必定大受震惊,以刘禅暗弱脾气,到时只怕不战而降也为未可知?如此大利情势,为何置之不睬?岂不是笨伯乎?必就此伐蜀!”
司马昭话未落地,倒是见钟会精力抖擞出列:“会附议大将军…”
如此严峻之事,岂能是一时之间能定下的?
“现在姜维虽为避黄皓之祸沓中屯田,然西蜀后主刘禅倒是稳坐成都,成都君臣高低一心,岂能因姜维一人而起兵?”
司马昭见伐蜀之议灰尘落定,马上大殿之上调兵遣将,只待兵取成都,以期兼并西蜀。
司马昭倒是浅笑搀扶起荀勖:“中郎将,事尚且酝酿当中,如何就跪了?还是替某选将为先。”
司马昭收到邓艾来书,不由大喜:“既然邓艾如此,此次伐蜀可行也。”
直至公元263年四月,司马昭唯恐姜维沓中避祸之机逝去,遂就又于早朝之时议定伐蜀之策。
遂就议定伐蜀之策。
司马昭不由大喜,眼看钟会军图,侧目言于群臣:“我大魏有如此大将,诸位臣工又有何虑哉?”
哪知钟会听了,倒是哈哈大笑:“某正有此意,只会只听大将军调遣!”
此次大殿又议伐蜀之事,群臣仍然反对者众,然司马昭倒是御座之侧稳稳铛铛安静而言:“诸位臣工为国之心甚让昭欣喜,然,此次伐蜀倒是势在必为!为何如此?且听昭言。”
遂从速上奏司马昭:“艾愿鞍前马后服从大将军调遣。”
司马昭看着钟会,不觉面露赏识之色,然倒是一言未发。
遂就马上早朝,大议伐蜀之事。
然,邓艾反对倒是司马昭没有想到的。
司马昭与荀勖问计之时,便已知此等场景,并不觉不测,只是借此以观诸位武将之志罢了。
司马昭听了,不觉深思一番:“中郎将所言甚是!”
目睹文官鼎沸,武官之处安稳,司马昭不觉面露笑容,遂只把眼睛看向武官之处。
正在文官群情之时,却见钟会挺身而出:“何必如此大声鼓噪?身为大魏之臣当忠大魏之事,大将军所言伐蜀之议在会看来倒是合法当时,有何议哉?”
群臣见钟会早就有谋在胸,不由皆都赞叹,言语之间,便由反对变成附和。
然如先前普通,群臣反对者仍然浩繁,且此次反对者不但仅浩繁,更是收到镇守魏蜀边关大将军邓艾反对伐蜀奏章:“现在魏蜀情势稳定,如果就此伐蜀,只怕蜀道艰巨,一时难以取胜,到时不但仅魏蜀战事,只怕便又生魏吴边关烽火,徒劳民伤财而导致大魏社稷不稳,故此时魏蜀宜在相守而不在讨伐,不然又是兵祸。”
邓艾本就镇守边关,是司马昭最为合适的大将之选,现在倒是上奏朝廷反对司马昭伐蜀,司马昭不觉甚是不安:“如此大将反对,昭如何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