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现在, 那些重讲学、答辩、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已不复存在。各大书院心不足悸,不敢再等闲规戒时政,亦不敢质疑正统理学学派,改而精研儒经,不倡导遍及浏览、率性读书,重讲课、测验,门生的全数精力投诸《四书》、《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西席们答疑解惑,言必称孔孟,奉程朱理学为圣贤的金科玉律,不敢妄生群情。
跟着下仆拜别。
进大门,过二门,再往里是书院停止严峻活动的讲堂,共有六间,两边过道别离通向传授、管事办公之所和学平生常起居留宿的斋舍。北斋是山长、主讲、副讲住的处所,南斋则是门生斋舍。
三今后, 赵师爷找上门来,带傅云英前去江城书院拜见书院山长姜伯春。
赵师爷趁管事和看管尊经阁的门生说话,悄悄朝傅云英挤挤眼睛,小声道。
江城书院固然建院多年,但至今还未出过名扬四海的大儒,不敢拿大,对门生没有特别要求,通过测验、家世明净者便能在此进学。
“我主如果冲着江城书院的藏书来的。”
先帝即位后,担忧腐败士风影响到泛博学子继而摆荡朝廷根底,连下几道谕旨打压处所书院,规定黉舍开支全数由各地州学划拨,书院山长只能由朝廷遴派,官府对书院的节制越来越周到。
眼神在傅云英脸上逗留一瞬,朝她暖和一笑,招手喊来一名洒扫的粗使下仆。
他拱手朝赵师爷赔罪,让下仆领着赵师爷去北斋他的新居处。
北斋是师长住的处所,南斋是门生斋舍,东斋是门生们平时上课的讲堂,西边的祭奠之所自成院落,供奉孔子圣象及先贤。
黉舍广收生徒只为培养门生插手科举测验,门生们学习的目标只要一个——考科举,当大官。
只要颠末科举取录的人才气授官,能不能考得上,首要看八股文写得好不好。这个事理浅近直接,妇孺皆知。天放学子受功名利禄差遣,为了出人头地一头扎过程朱理学的藩篱当中,大趋势无人可挡。
书院坐落于林麓幽深的山谷当中,面朝浩大大江,背倚如黛青山,春来桃杏竞放,绿柳扶风,隆冬菡萏喷芳,香浮碧水,秋高桂子伴霜菊,芬芳十里,寒冬瑞雪覆松,红梅凌寒,一年四时山明水秀,风景旖旎。书院大抵分为讲授区,藏书区,祭奠区和供门生玩耍憩息的后山山谷。
赵师爷向来随便,哈哈大笑,和管事酬酢几句,领着傅云英往里走。
朝廷是为江山社稷计,但却忽视了理学一家独大带来的弊端,过于推许清谈的确会导致士子们沉沦吃苦,浮于大要,废弛士风,可八股的单一性一样会消磨士子的精力志气,形成士子死背程文,食古不化,学风空疏而不实的局面。
两人在书院大门前站了一会儿,身后的主子书童在一旁等候,很快有身穿绢布襕衫、头戴儒巾,管事模样的人迎了出来,得知赵师爷身份,面露笑容,“久仰先生盛名,先生屈尊江城书院,门生们不堪欣喜,翘首以盼数月,总算把您盼来了。”
姜伯春出任江城书院山长时,不但携家带口前来武昌府,趁便把姜家传播几代的藏书全数捐募给书院,此中有好几本赵师爷眼馋多年却无缘一观的孤本。传闻姜家藏书当今全都搬到书院藏经阁里保存,赵师爷才会那么利落地答允姜伯春的礼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