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哈哈大笑。朱高煦见他发笑,自发得答对,顿时眉飞色舞,也跟着憨笑。他身边一个二十出头、体形微胖的男人面皮涨红,伸出一手狠扯他的衣袖,朱高煦大是不耐,甩开他手,瞋目相向。
乐之扬越听越胡涂:“席道长,这么提及来,我到底强了还是弱了?”
说到这儿,席应真咳嗽一声,忽道:“罢了,到此为止……”乐之扬正要开口,朱元璋却白眉一扬,摆手道:“不,让他接着说。”席应真微微皱眉,脸上闪过一丝笑容。
朱允炆游移一下,说道:“临之以兵,示之以威,派人招安,以慰其心。”
不久到了太极殿,皇孙们摆布侍立,小的只要十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岁,个个屏息低头,聆听朱元璋和太孙朱允炆议论政事。
朱允炆未及答话,忽听朱元璋冷冷说道:“牛鼻子,你先别跟他客气,哼,这国事么,他也办得不如何样。”
朱元璋本也狐疑乐之扬嘲笑诸孙,内心杀机大动,但听他这么一说,肝火稍减,点头说:“骂娘算甚么?更刺耳的话朕也骂过。但你当庭发笑,鄙视朕躬,可不能就这么算了。哼,好哇,你就来讲说,为甚么要战不要抚,答得上来就罢,答不上来,朕要打你的棍子。”一挥手,两个寺人手持廷杖,走上殿来。
“救治花了三天,厥后又昏倒了六天。合算起来,我们在宫里已经呆了九天,朱元璋纵不赶我出宫,老道我也呆不下去了。”
他一口气说完,太极殿中一片寂然,数十双眼睛盯着他,惊奇、妒恨各不不异。朱元璋盯着奏章,拈须不语,过了半晌,点头说:“好个杀一人则平一方,就用这个做批复吧。”援起紫毫,饱蘸乌墨,刷刷刷地在奏章上写了一行,顺手丢在一边,也不说廷杖之事,独自拿起第二份奏章,扫了两眼说道:“这一份是宁海知府的奏折,克日以来,倭人多次犯我海疆。允炆,你又是如何批复的?”
席应真起家行礼,笑道:“太孙国之储君,当以国事为先,贫道不过方外朽木,不敢劳烦太孙顾虑。”
席应真略略点头,脸上却无忧色:“第二件事可就不太妙了。你的真气只能留在体内,一旦向外逼出,就会反冲脏腑,伤人不成,反而自伤。比如你打冷玄那一掌,你想用多少真气打他,就有多少真气反过来伤你。”
“错得离谱。”朱元璋瞪起两眼,“你这小子,有理三扁担,在理扁担三,甚么都爱蛮干。哼,兵戈么,偶然匆促而发,还可不讲事理。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讲事理千万不可。云南蛮夷聚居之地,牵一发而动满身,该战则战,该抚则抚,因事设想,并无必然之规。你主战没错,但何故要战,总得有个事理。”他顿了一顿,又扫视群孙,“你们谁能说出此中的事理?”
“也不尽然。”席应真说,“只在体内运转,倒也无关紧急。何况你打人,真气伤你,别人打你,真气也会伤人,这是第三件事。”
他一口气说完,瞪着双眼,大喘粗气。席应真盯着他,眼里不堪忧愁,半晌说道:“我承诺带你入宫,现在已经践约,你也见过微儿,理应就此断念。我们再歇一晚,明天就出宫吧。”心想一旦出宫,禁城悬绝,或答应以断掉这段孽缘。
说话的恰是梅殷身边的官儿,他年约四旬,眉眼疏朗,彬彬儒雅,气度非常可观。朱元璋听了他的话,神采稍稍和缓,点头说:“黄子澄,你这个东宫伴读,别的本领不如何样,这拍马屁的本领倒是马草率虎。”
朱元璋一见是他,神采丢脸,说道:“你这小子,就晓得打打杀杀?那我问你,为甚么要杀他个鸡犬不留?”朱高煦一呆,挠头道:“这个么,当然是这刀干孟欠他娘的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