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出安玄,千里送来续命良药。竹筒内封二表奏:“凉州刺史”与“金城太守”。阎忠乃明净名流,脾气耿烈。与此人订交,当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一个字:利落。密码开价,一步到位。“凉州刺史”,干是不干?
“恰是文和。”刘备语出不测。
陇山之东。汧县辅汉将军大营。
南线前提最好,但绕行亦远。因此中线渐成为西行主线。南北中三线汇合后,由张掖经酒泉、敦煌,远至葱岭。
话到此处,却又幡然觉悟:“蓟国六谋主并称于世,岂能五人皆看错?想必皆学文和,藏拙自保也。今后切莫如此。”
小小汧县,何德何能,坐拥二谋主。
简而言之。蓟王“金城太守”表奏中,不书录姓名,只做留白(空缺)。乃是无双连环计中,点睛之笔。
“积势”以后,便是“乘势”。所谓“乘势而起”,战略一旦策动,先前所堆集的“势”,必定会不竭耗损。从“强势”突变“弱势”。终而“成势”,或终被仇敌窥破,而成“败势”。
“公达觉得,金城太守将‘花落谁家’?”刘备将千里传书,放在案上。
韩遂心机深沉,常两端下注,善见机行事。城府极深,心性多疑。故以未署名之“金城太守”相激,“造(争夺之)势”。并“乘势”将王国与北宫伯玉、李文侯,撤除,推韩遂上位。
“然也。”刘备欣然点头:“故而,文和在此处‘卖了个马脚’给孤,便为藏拙自保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孤才干不敷,故需良臣帮手。君臣勠力同心,何愁天下不定。文和多虑了。”
军司空田丰、军正沮授,身兼数职。便是汧县政事,亦交由二人打理。小小一县之政,又岂能难倒二位蓟国谋主。信手拈来。便是前几任县长积存的公文,亦如风卷残云,短短数日便被扫荡一空。
举县高低,皆瞠目结舌,惊为天人。
三条线,皆需翻越陇山。
“臣,领命。”荀攸再拜。
“本来如此。”荀攸佩服:“主公真明主也。”
“文和多智。论推断民气,审时度势,奇计百出,窜改无穷,天下无出其右者。今巧设连环,让我等可兵不血刃,安定关西之乱。且结局更出人意表,计成而谋势不减。纵观全局,此神谋,起承转合,首尾相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实在令孤,叹为观止。”
“孤乃心忧,文和忧孤之心忧。”刘备道破心忧。
昂首却见刘备面露平和,并无忧色。荀攸这便问道:“主公为何不乐?”
“文优、志才之意,孤已尽知。”刘备笑道:“公达何不说来一听?”
此乃无双连环第一阶段。
刘备伸手虚扶:“我当去信明言,今后切莫如此……”
然,无双连环的刁悍之处便在于,能不竭积势。策画持续“失势”,至今未见“势衰”之兆。
典韦领中军,领受汧县城防。史涣领绣衣吏,拱卫内营(县治)。刘备有一百御卫贴身保护,安然自当无虞。
如前所说,“谋势”大略分红:造势,起势,积势,乘势,成势(势成),平分歧阶段。
名流必有典故。
军司空田丰、军正沮授,在前堂理政。刘备端坐后堂,由幕府左丞荀攸相陪。
“韩遂此人,心机深沉,杀伐判定。今已据主位,诸如边章、宋建之流,皆望尘莫及。”
阎忠翻身下床,药到病除。因而以身饲虎,献作茧自缚,瓮中捉鳖之计。
“右丞意属何人?”荀攸微微一顿。此计本就出自右丞,为何独独又是右丞与五人分歧。
良臣择主。乱世当中,能退隐明主,何其幸也。
而在刘备看来。“留白间韩遂”,与“抹书间韩遂”,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