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四品:御侍姑姑
永和宫,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朝为妃嫔所居,清朝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厥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朱紫等前后在此居住。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间。
咸福宫咸福宫为内廷西六宫之一。为两进院,正门咸福门为琉璃门,面阔间,黄琉璃瓦庑殿顶,形制高于西六宫中别的五宫,与东六宫相对称位置的景阳宫形制不异。后院正殿名“同道堂”,室内设落地罩隔断,顶棚为海墁天花。咸福宫为后妃所居,前殿为施礼升座之处,后殿为寝宫。
体仁阁体仁阁位于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年),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体仁阁高5米,坐落于崇基之上,高低两层,黄色琉璃瓦庑殿顶。基层面阔9间,进深间。康熙年间,曾诏表里大臣保举博学之士在体仁阁试诗比赋,清朝各朝御容也曾保藏于此。乾隆年间重修后,此处作为清朝外务府缎库,内设收贮缎绣木架14座。
太极殿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天子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5年)改名启祥宫,清朝晚期改称太极殿。清朝曾多次补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前期改苗条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构成回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穿的四进院。
从一品:内侍司
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奠先人的家庙,始建于明初。清沿明制,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后又多次补葺。奉先殿修建面积15.00㎡。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檐下彩绘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凡遇朔望、万寿圣节、除夕及国度大庆等,大祭于前殿;遇列圣列后圣诞、忌辰及元宵、腐败、中元、霜降、岁除等日,于后殿上香施礼;凡上徽号、册立、册封、御经筵、耕耤、谒陵、巡狩、回銮及诸庆典,均祗告于后殿。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宫为两进院,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此宫在明朝为贵妃所居。
正五品:公公
斋宫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天子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停止。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落。前殿斋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出抱厦间,明间、两次间开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凡祭天祀地及祈谷、常雩大祀前,天子致斋于此。遇天子宿斋宫,恭设斋戒牌、铜人于斋宫丹陛左边。斋戒日,天子与陪祀大臣佩带斋戒牌,各宫悬斋戒木牌于帘额。斋戒期间,不作乐,不喝酒,忌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