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老娘这么急召咱入宫该不会也是为了这个兵部侍郎的事,得,走上一回好了。李贞回长安已多时,可一向忙着献俘大典的事儿,别说入宫了,便是自个儿的王府也是一次回,本筹算晚些时候入宫给燕妃及各宫嫔妃们拜年送礼的,现现在燕妃既然开了口,李贞也只能紧赶着往宫里去了……<dd>
“这有何难猜的,王爷不都看出来了吗?何必某再多言。”李贞刚将整件事情的颠末陈述了一番,没曾想纳隆连眼皮子都不抬,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还没忘拿起桌上的香茶饮上一口,一副淡定自如的模样。
啥?啥?啥?兵部侍郎?搞没搞错?李贞一听之下,谨慎肝几乎从嗓子眼里蹦出来,无他,按唐制,亲王入朝听政虽是常事,可要入朝为官那就不简朴了,除非是天子的兄弟辈,儿子普通是不能在朝为官的,只能是到外埠之官,再者唐时的兵部但是尚书六部中最首要的一个部,军权极重,哪能轻授,别说皇子了,便是皇亲国戚也不得在兵部任职,担忧的就是皇亲国戚们把持军权,结党营私,乃至影响到君权的一统,李世民冷不丁地要李贞去兵部任二把手,若说没猫腻,李贞如何肯信,可这当口老爷子都话了,李贞一时候还不晓得是该回绝还是答允呢,心机虽动得缓慢,可主张却实在不好拿。
刘德全本就是燕妃宫中的副主事寺人,跟着李贞已经有十来年了,这些年出处于李贞已是出了宫的皇子,进宫不便,大多数与燕妃那头的联络都是刘德全在管着,此时见刘德全来得急,李贞不由地愣住了,忙诘问了一句:“娘娘可有何交代?”
这哥三个自说自话,其他在朝的弟弟们摆布不过是老九李治、老十李慎罢了,老5、老6、老七这会儿全都在外埠为官,剩下的两个儿子――老十三代王李简、老十四曹王李明都还小,并无上朝听政的资格,此时并不在殿上,老9、老十都是怯懦怕事之人,眼瞅着殿内的氛围不太对,早吓坏了,哪敢出头言事,只能是老诚恳实地站在一旁看着。
嗯?啥话?李贞心机一动,立时有了明悟,嘿嘿一笑道:“先生说的但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兵部确切是要职,别说太子急了,便是其他兄弟也看不下去了,这不,太子的话音刚落,老四李泰就紧接着站了出来道:“父皇,儿臣觉得太子哥哥所言差矣,以八弟之才调任兵部侍郎实在绰绰不足的,便是军功也够,不过,依我朝之常例,皇子入朝当得先到处所历练为妥,今八弟虽是军功赫赫,然毕竟政务不熟,突然入朝,恐与体制分歧,再者,如果出了些岔子也与八弟之成材倒霉,故此,儿臣觉得八弟无妨先到处所历练些年初再入朝更加安妥,此儿臣之肤见耳,望父皇明察。”
爽是天然的事情,眼瞅着老爷子高兴,李贞但是对劲得紧,能将这等献俘事件办得如此顺利,多亏了宿世那会儿网上搜刮来的质料,不说别的,就那些拔刀式、举枪式、正步走、献旗之类的玩意儿对时人来讲都是些别致事儿,为了能整出这些东西,李贞可没少操心机,光是走行列就足足熬了好些天,若不是唐军本就练习有素,再加上李贞重赏刺激,这玩意儿还真不见得能顺利整出来呢,就算如此,李贞也还老是担着心机,生恐走现场时会出岔子,这会儿典礼一结束,李贞总算是大松了一口气,脸上虽还是严厉得很,可内心头倒是乐坏了,这叫啥来着?哈,这就叫强势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