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神的陈千里这才想到扣问对方职司姓名,便有侍从上前来大声说道:“此乃监门将军是也!”
“监门将军所言,见素敬佩不已,天子欲为秦长史加谥,不知可有成算?”
“如此甚好,便叫‘文烈’了!”边令诚击掌赞道。
陈千里也被故事牵的阵阵心悸,但却因为早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是以对此中内幕还是持思疑态度的。他也不说话,只悄悄的等着,等着边令诚主动开口,道明来意。
劈面一名老卒急吼吼出去,正与陈千里撞了个满怀。
有杨国忠这位辅弼在侧,韦见素的宰相便不值钱了,他当然不能独谋专断。杨国忠明显于本日朝中所议之事兴趣寥寥,只哼哈着承诺了两句,“不错,不错!”
“诸位,请听某一言,崔乾佑雄师绕过了陕郡的二十万唐军,奇袭弘农郡,高仙芝对此束手无策。某在途中偷袭小股逆胡与出走潼关的秦长史相遇…..”
刚出了驿馆大门,却见一辆双马轺车堪堪停在门口,帘幕挑开,下来一名面白不必的寺人。
但恰好,陈千里却起家寂然一躬,淡然道:“将军美意下走愧不敢当,眼看军中应卯时候已到,请恕不能作陪。”说罢,又是一躬,便回身扬长出门而去。
“甚?再说一遍!”
陈千里心中更加猜疑,当初在新安时,秦晋曾几次提及边令诚其名都是恨恨不已,这厮又是构陷高仙芝和封常清的主谋,他如何能够与这类小人共存亡呢?
一旁侍立的老卒并不晓得那些肮脏内幕,被煽的再次落泪涕零。又传闻这位毫无架子的监门将军,天子近臣竟是与秦少府一同在尸山血海中杀出来,顿时又对他好感大增。
即便已经信了,他仍犹自空问着,想起新安旧事,固然日短,却历历在目,倏忽间,眼泪如决堤的河水夺眶而出。
一句话直如万箭攒射,陈千里终是一把推开了老卒,他要亲身去看看,秦少府究竟因何而亡。
沉吟半晌,韦见素才慎重道:“有功安民,以武建功可曰烈。”与此同时,他又转向了在一旁沉默多时的杨国忠,“杨相公,以‘文烈’二字如何?”
“这是急甚来?”
“监门将军,足下来讲说,秦长史是如何故身就义的。”
“足下就是陈参军?曾在‘秦文烈’麾下任事?”
寺人欣然点头,“恰是边某。”
这绝非是边令诚出自一片美意,因为只要他坐稳了定策之功,非论秦晋的功绩有多大,都会稳稳的踩在秦晋头上,享用因功而得的光荣和繁华。而秦晋早就在岘山大火中化作了飞灰焦炭,就让他顺道尝尝四时牲祭,也算仁至义尽了。
这一回,字字句句听的真逼真切,陈千里的胸口似有惊雷乍起,轰的五内如焚,脚下踉跄了两步,若非老卒眼疾手快将其扶住,便几乎颠仆在地。
时人提及逝去之人,以谥号称呼是极大的尊敬,对方如此说,陈千里心中也不知是喜是悲。秦晋能够身后殊荣,名看重史,当然值得一贺。可他甘愿回到半个月之前,与子同袍,并肩作战。
“不知陈参军可成心调往右监门卫,另有行军司马一职空缺,人选不决。”
“这,这,这如何能够?”
不得不说,边令诚是个极其聪明的人,在大肆衬着了崔乾佑奇袭弘农对时势的倒霉影响后,又转而描述烧掉岘山粮草将使逆胡的狡计功亏一篑。除此以外,他不但没有藏匿并吞属于秦晋的功绩,反而还在交泰殿中对其大加鼓吹。
“陈参军节哀,某也算与秦文烈共存亡一场……”说着,那寺人便作态欲泣。
边令诚虽是寺人,但是却并非胸无点墨之人,既然让他表达定见,谥号的级别天然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