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为了你阿谁死到台湾去的男人写信,才让娃子念这么多书!”爹摔着板凳,骂骂咧咧地说。
“那他们如何叫我没爹仔?”七八岁懂事的时候,我张望着猎奇的眼睛,躺在娘的怀里,娘在一旁忙着纺线。
没曾想,入了学后,我却改头换面,成了一个只知埋头苦读的三好门生。成绩是没的说,没有谁能超得过我。村里的孙教员是个束缚前的走资派,下放到我们村庄,他伛着身子,对我说:“冬生,你真是聪明绝顶。”
娘结婚那天,已是邻近年关。与其说出嫁,倒不如说是迎娶,因为我爹,也就是李大壮,算是周家的上门半子。他三十岁挂零了,还是个自了汉。村里都说他结实无能,乌黑的皮肤里,筋骨根根支楞着,力能扛鼎。可惜早死了爹娘,没人照顾,在村东头的破庙里一小我度日。奶奶想,招李大壮来,算是半个儿子,为周家沿脉香火。
“他们瞎扯的。”娘说了一句,就没了下文。
“嘭”,一声枪响,王老夫魂飞天外。据村里人说,当时候枪毙还不兴蒙黑罩头,王老夫的眼睛一向恶狠狠地冲着娘,娘在人群里匿藏了,可如何躲也躲不过,老感觉是在瞅着她。枪弹是从太阳穴穿过,留下了碗大的疤,但是王老夫直挺挺地立着,就是不倒下。
“唉”,爹一声声的感喟,他瓮声瓮气的调子,在陈旧的土坯房里漾来漾去,斜上角露着一线天光,月色透了出去,比屋内的火油灯还要敞亮很多。
孙教员点着油灯,灯捻子里跳动着灯花,他也翻动着敝旧的都要碎了的纸张,仔细心细地读着,我也有模有样地照着他的模样读着,碰到不晓得处所,孙教员老是抬起他那厚厚的镜片,耐烦地给我讲上一炷香。
月华飘飘零荡,如叮咚的春水般澄彻,在寂寂的山村里,像一支悠长的笛声,鼓荡的民气醉。
家里没有男人,就顶不起天来。村里旧有的说法刺痛了奶奶的心。眨巴眼的工夫,娘也到了十八岁,该出嫁了。但是娘从十岁就到了周家,举目无亲,且这些年来,她与奶奶相依为命,二人同病相怜,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她们都盼着远在台湾的传喜能早一天返来。
我确切是我爹的仔,我娘亲口奉告我的。
孙教员有很多册本,是别处没有的。他下放的时候,偷瞒着押送他的红卫兵压在箱底带来的。
“给她寻个男人嫁了吧。”神婆无法的摆摆手,对着奶奶说。
每当此时,躺在东厢草房里病恹恹的奶奶就会急得要下地来,但是现在她老迈得下不了床了。
“这孩子念了这多年书,够用了,现在十七八的年纪,生龙活虎的,一顿饭吃两小我的口粮,还不嫌饱,也该下田做活了。”爹眯着眼,呷了一口白酒,喷着酒气说,“他小子的个子倒是上去了,老子的腰带都勒到肚脐眼儿了。”
奶奶不是我的亲奶奶,这是我打小就晓得的。村里的小火伴都拿这个讽刺我,说我是个没爹仔。
他让我到他家去看,从不答应我擅自带出。我也规端方矩地听他的叮咛。因为白日要出工,我便夜里蹑手蹑脚地来到孙教员的屋子——村里的破庙,这里十几年前曾经是爹的老巢,现在成了孙教员安身立命的寓所。
全部的童年,都是在这类谎言喧哗的环境下生长,这是我的一个梦魇。
我倒是一个浑头浑脑的野小子,五岁就爬到村口老高的榆树顶上掏喜鹊的老巢,急的娘在树下汗珠子都冒出来了,盼望着眼,鼓着青筋喊道:“冬生,你快下来,看我不敲断你的狗腿。”
听村里老一辈人说,我娘是个童养媳,十岁就被我奶奶收养了过来。我奶奶的儿子,也就是让我饱受争议的阿谁所谓的“爹”,叫传喜,十八岁到城里挑着谷子买,被拉了壮丁,厥后就没了下文。娘和传喜没来得及结婚,没给周家留下一根香火,就杳无消息。奶奶和娘日日以泪洗面。再厥后听一个疆场上逃返来的老乡说,国军败退到厦门,他是充当死尸才逃过一劫,传喜则没那么荣幸,他被推推搡搡地等上了去台湾的运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