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 第104章 筹军费君臣议辽饷
崇祯已然有些不耐烦,皱起眉头,进步了调子说道:“只是甚么!这是议事,不必吞吞吐吐。”
周延儒与温体仁接过奏疏,阅罢,两人皆沉默不语,面面相觑。
凌卫明见此景象,心中只觉风趣好笑,暗自思忖这皇宫当中繁文缛节、陈规成规数不堪数,动辄便要下跪施礼,好似膝盖不是本身的普通。
周延儒战战兢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嗫嚅道:“臣……臣一时之间实在难以想出妥当之策。”
言罢,崇祯天子的眼睛快速地瞟了一眼凌卫明,却只见这厮竟然沉默不语,仿若失了神普通,只是紧紧地盯着空中发楞,崇祯心中暗自愤怒。
不过倒是送来一百多颗贼军首级,当今正催着兵部给他们结算嘉奖。”
崇祯神采凝重,思考半晌后说道:“陈奇瑜必须问罪,内阁当从速制定其罪名。现在总督之位空缺,此乃关乎剿贼大局之事,兵部感觉何人能够担此重担啊?”
崇祯怒发冲冠,猛地伸脱手掌,重重地拍在御桌之上,那声响如洪钟乍鸣,震得全部宫殿仿佛都微微颤抖:“无耻至极!朕即便日日深居宫中,亦能猜想到那些首级此中的猫腻!
周延儒听闻,心中不觉得然,当即辩驳道:“哼,还用你说,闯王高迎祥现在已经被孙传庭紧紧咬住,难以脱身。
轻者,他们会悲观应战,作战不力;
杨嗣昌起码还能提出些许建议,朕真不知这大明朝廷怎的竟养了你们这群庸碌无能之辈!”
吴宗达谨慎翼翼地说道:“只是,当下军饷尚有力筹足。陛下明鉴,军中若无饷银,纵使军官们心胸报国之志,可士卒们无饷可领,景象堪忧。
同时说道:“皇上,此奏疏已是十多日前呈上的,因您一向留中未发,故而才……不想您现在却想起要看。”
崇祯立即截断其话语:“现在乃是商讨国事,并非究查任务之时,兵部先且说说,对加征辽饷一事究竟有何观点?”
兵部尚书吴宗达看完奏疏后,率先开口道:“皇上,杨嗣昌虽身为兵部右侍郎,但其上书所言仅代表小我之见,并非兵部之个人定见……”
臣觉得,此人将来必然会成为大明的劲敌,不成小觑。”
凌卫明现在感觉还是装胡涂为上策,故作惊奇地说道:“甚么?流寇跑了?何时产生的事?”
二百万两的军饷,费尽周折却仅追回一百多两?的确是岂有此理!来人啊!速去将此将军的府邸抄没!抄得一干二净!”
吴宗达微微抬开端,目光果断地说道:“皇上,辽饷自万积年间肇端征收,初始之时不过二百八十万两。然跟着光阴推移,其间不竭增派,税额亦是水涨船高。
但是,臣觉得进剿之事,宜早不宜迟。现在听闻金人与蒙古各部之间正起摩擦,临时得空南顾。
百姓财力已然干枯,实已到了山穷水尽之境,千万不成再加征了!”
崇祯听闻此言,眼中光芒一闪,仓猝在堆积如山的奏疏中翻找起来。
崇祯面上并无其他特别的神情,旋即转头问道:“兵部有甚么定见?”
温体仁亦拥戴道:“皇上,本年赋税与辽饷皆已征收结束,臣绞尽脑汁,确然无计可施,实难想出筹钱之法。”
王承恩不敢怠慢,疾步走向火线的案牍,从中抽出那份奏疏,呈于崇祯面前,
兵部尚书吴宗达见天子扣问,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施礼后,沉稳地建言道:“凌大人所言极是。臣才疏学浅,在当下局势中,实在难以精准地辩白出究竟哪一股贼军已然有了做大的迹象。
此等天赐良机,实乃我大明之幸。当下理应紧紧抓住这个空挡,尽快调兵遣将,方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