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不收?”
待到来年开春,他那孙儿约莫也能咿咿呀呀与他讨食了,到时候他再上山去采些茶叶,与孙儿换糕吃。
“茶叶!我问你茶叶收不收?”那老翁大声道。
“哎,收收,你先与我看一下。”罗大娘这回听清楚了,笑着说道。
待这老翁从罗大娘的铺子里出来,怀里便抱了一包枣糕,六个大的,别的另有一个小的。
罗大娘整日操着一口咿咿呀呀的半吊子吴语与这些过来换枣豆糕的本地百姓说东说西,经常也有说得不对的,引出一些笑话,她们这几人来这姑苏之前,便在长安城请人教过几日吴语,到底还是学得不像,幸亏这吴县亦有很多能说官话的读书人,不过他们那官话说得也不太像,罗大娘几个偶然候听了也是想笑。
除了红枣,这里的面粉也比北边贵,红糖倒是便宜些,鸡蛋的代价也比之长安城便宜。
这老翁在路上走着,内心欢畅,脚下的步子不由又加快了几分。
吴县此地,与北地有很大的分歧,此地百姓住的并不是黄泥土屋,而是以木板搭建房屋,一间间木板房相互依偎着连在一起,邻里之间亦是非常密切。
听闻眼下也算是好的了,几十年前,他们这里的红枣更贵,厥后通了大运河,北边的红枣能够顺着运河南下,走的水路,并不需求破钞很多人力畜力,只是那河道并不是大家想用都能用得,除却官船,平常商贾要在这条河道上行船,不免还是要遭到层层剥削。
这间酒坊大是大,就是稍显陈旧,酒坊前面另有一个院子,院子前面一样建了一排两层楼的板屋,旧是旧了些,不管是住人还是当堆栈,倒也还用得。
从这后院出去,便是一条青石小道,青石道中间便是一条清凌凌的小河,站在二楼窗口,能看到这条小河上面架着的一座座小桥,大多也都比较粗陋。
这一年四月,罗用他们地点的河西走廊西端, 这个名叫常乐县的黄泥小城, 此时正覆盖在战役的暗影当中。
“你与我几块?”那老翁问道。
数千里以外的长安城, 罗大娘等人此时已是分开了长安城, 先是沿着黄河向东走, 一起上陆路转水路,她们的船只在楚州入运河, 一起逆流南下,过扬州、润州、常州,一向行到了姑苏吴县, 这才停了下来。
这阿姊食铺的招牌还未挂出来,枣豆糕的香味便已飘到了吴县的街头巷尾,每日这一批枣豆糕做出来的时候,都有一些踩着木屐挽着裤脚的吴县小孩围在铺子内里伸长了脖子看,这一文钱一个的枣豆糕,却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舍得吃。
阿谁从河西过来的名叫陈继的年青人,在这吴县住了还不到十来日,整小我都要缩了一圈去,看得罗大娘又是好笑,又觉有几分忧心。
此时的姑苏,乃是江南道最北端的一个州, 下辖六县, 东临东海, 西接太湖, 北边是长江, 南边则挨着当时的杭州。
阿姊食铺地点的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听闻了这些事情,大多也都有些将信将疑,看那罗大娘整日捋袖子干活的模样,并不似那些传说中的大人物。
这背后的启事,天然还是因为罗用。其他几家商号固然也都有各自的干系,但是这罗大娘但是离石罗三郎的阿姊啊。
罗大娘她们的铺子除了铜钱,丝线粮食亦是肯收,鸡蛋也收,凡是三个鸡蛋能换一块枣豆糕,粮食丝线那便要看品格。
她们这便算是在城中颇好的地段了,如果便宜一些的处所,空中上如果没有铺上石板,那就显得很泥泞,特别本地的气候又非常地潮湿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