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虹影小说的代价,不但是比丁玲们更直接罢了,更在于她的视角不是逗留在本身情感的表达,而是涌动着身份丢失的焦炙。虹影小说里对于女性欲望的表达,读者几近感受不到任何情色的挑逗,在于虹影的欲望,不是一种简朴的身心悸动,而是她作为一个实际中的私生女,一向缭绕不去的身份丢失的焦炙。有人指出“私生女”是虹影作品中一个首要的情结,虹影是如许回应的:
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让我想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另一条传统,就是庐隐《海滨故交》到丁玲《沙菲密斯的日记》的传统,这个传统就是女性以“自传”的体例率真地表达本身的欲望。但是,这个传统也没法申明虹影小说的意义。女性欲望在庐隐、丁玲那边,固然率真,但还是被包装成了一种比较情调式的东西,转化成了某种流荡的情感。而在虹影的笔下,再也没有扭捏、含蓄,而是直接、天然,是人道深渊里的一股瀑布,奔腾不息。从庐隐《海滨故交》、凌叔华《绣枕》,到丁玲《沙菲密斯的日记》,再到虹影《饥饿的女儿》,能够清楚地读到关于女性欲望论述的中国谱系。
费勇
我特别重视虹影的小说,约莫是在2000年,当时她因为小说《K――英国恋人》而堕入一场官司。那场官司仿佛和凌叔华有关,而我当时正在写一篇论文,会商凌叔华的《绣枕》和严歌苓的《红罗裙》。我趁便读了《K――英国恋人》,也读了她先前的《饥饿的女儿》,感受非常震惊。《绣枕》和《红罗裙》引发我的重视,是因为相隔了差未几六十年,中国女性在欲望表达的体例上有一种潜伏的轨迹耐人寻味,固然凌叔华的女仆人公是在军阀期间禁闭在阴暗的宅子里,严歌苓的女仆人公在八十年代走到了时髦的美国,却都一样困在了某个狭小的界域,只能依托服饰来盘曲表达隐蔽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