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没好气的瞪了她一眼,“麻溜儿的,用饭啦!”
乳白的江米和粳米各一碗,花生,番薯块,腊肉丁...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晴空万里,孩子们又从夹袄换成了厚布褂子。午后,兆筱钰悄悄坐在廊下晒太阳,享用着可贵的安逸光阴。晒在梁上的玉米偶尔传来干裂的吡声,在兆筱钰听来如同是一场卡拉扬批示的交响乐。
看着晒在太阳地里的玉米,一个个金灿灿的,兆筱钰舒心一笑,等来岁再收了玉米,她就发给村里种,但愿几年今后,大家都能吃饱饭,再也不会呈现易子而食的悲剧。
“收!我来吧,”兆筱钰接过碗和小勺,“丫儿你吃完把手套找出来,待会儿要用;新儿你书包都清算好了么?齐玥!不准把蛋黄给哥哥,不能挑食昂,挑食长不高...”
“老婆子,”赵老爹每次都是第一个吃完,然后去后院套车,“给小高和小张也拾个饭盒,我叫他俩(明天)去旱地里拔拔草...”高升和张桂说甚么也不肯跟他们同桌用饭,以是每顿饭他们都是在后厨或者端到门房里吃。
刷牙的时候,兆筱钰风俗性的走到后院去瞧她的宝贝玉米。前些日子,有些玉米已经饱满灌浆,兆筱钰忍不住偷偷煮了一个...
二丫非常同意的点头。
自此以后,百口人对这块玉米地更上心了,每次只要颠末这儿,孩子们就要问上一遍:玉米啥时候能收?
兆筱钰的口水又开端不受节制的往下淌,就算他们家的糊口程度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的。“我去淘米!”
“不可。”刘氏和兆筱钰异口同声的回绝,刘氏道:“你娘还承诺了给人王家送。”
“我看中了,”赵老爹喂完猪羊走出东侧院,抬眼就瞅见闺女雷打不动的对着玉米刷牙,“线(籽粒乳线)收了,待会儿吃完饭就剥吧。”
兆筱钰遗憾的叹了口气,这东西在青源分歧用,这里到处都是跌宕起伏的缓坡和土路,还没走路来的简便。
赵老爹在石榴树下搭了个简易灶台,底下铺上木头,几叶玉米皮一见火就燎的贼旺,兆筱钰谨慎翼翼的把竹筒搭在两块砖石之间,如答应以使它们均匀受热。
赵老爹拖着几根竹竿走了出去,见闺女一脸安闲,忍不住逗她:“小玉,想吃竹筒饭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