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夫人并没有劈面见族长,而是隔着门帘问话,先是开门见山地问他为何承诺让曾荣从家里搬出来。
“有过两面之缘,她采的药材都是送到小的铺子来卖,听伴计们说,每次她送来的药材都分门别类地遴选包好,比普通人细心多了。”吴大夫顺嘴夸了一句。
另有,为何族长会出面答允让曾荣搬出来,搬就搬吧,还非搬去书院,要晓得,普通的书院就连做饭扫地的都是男的,即便要雇女的,也是四十岁往上的婆子,让一个十二岁的小女人住内里,外人会如何想?
当然,这个家的穷也不能单怪这个后母,毕竟后母也为这个家生了两个儿子,不是没有一点进献。
去镇里的人先去的绣铺,看过曾荣的绣品,确切可圈可点,不像是小处所的技术,也绝非初学者的技术。
送走吴大夫,去村里和镇里刺探的人也陆连续续返来了,他们听到的绝大多数是对曾荣的嘉奖之词,勤奋、俭朴,寡言,能够因着生母归天的早,从七岁开端就要筹划家务,以是性子有点闷,不过这是跳湖之前的事情,跳湖以后,像是变了一小我,敢抵挡家里的安排,也不知如何说动了族长从家里搬出来,独一没变的是对家里人还是上心,特别是对阿谁她从小拉扯大的mm更是好。
因着有太多的疑问,徐老夫人次日一早命人去把曾氏一族的族长请来了。
得知曾荣并没有真正拜师学医,只懂一点粗浅的草药服从,徐老夫人略有点绝望。
不过转而一想,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女人刚学了两三个月的采药就能有如此认知,也算有点天禀了。
这个题目族长在承诺曾荣搬出来时就想好了说辞,“回老夫人,因为村里没有别的多余房舍,就算有,我们也不敢让她一个小女人伶仃过日子,恰好书院的刘嫂子一小我住,小的想着阿荣也住不长,便承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