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群情之声,不由点头感觉此人的话仿佛极有事理。
秦淮两岸美景不夜天,万口相谈君子贵其全也。
在场其他士子亦有如此设法,方才他们尚且以为李兰为沽名钓誉之徒,但是只凭这篇文章,便完整逆转他们对李兰的观点。
吴大人闻言虽神采如常,但内心不免有些惶恐不安。他不过是初法度任,当然还是但愿治下能有一片安宁之景,略加思忖后,冷冽的目光凝于李兰的侧颊,沉声道:“不知李公子的意义是……?”
有人冷静谛视李兰拜别的方向好久,不由暗想如此才情冷傲之人,岂是一个金陵城能够束缚的?亦或者说如此夫君,又岂是一个高家能够攀附的?可惜高家有眼不识慧珠,错过了此段姻缘,怪不得只拘泥于城北而久不腾达。
当代对名声更加正视,很多人不吝于捐躯骨肉亲情,万贯家财等身外物,为的就是搏得一世隽誉,哪怕是统御国土的天子,亦寄心于能够流芳百世,让后代之人记着本身的功劳,这些都能够视为名声的范围。
此一时彼一时,人们看着李兰的目光微微起了窜改,江南道文风骚行,故而对士子尤其看重,如果李兰真提出佳句来,百姓不但不加以讽刺,反而赞其喻为在渊潜龙,这些年不过是韬光养晦罢了。至于高家……大周朝重农抑商,秦淮两岸再如何形盛繁华,这一根骨决计不会视而不见。
李兰一怔,看来是避不畴昔了,干脆感喟一声:“鄙人当然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这位兄台刚才言之有理,冒然叨扰府尹大人委实有些不当,大人定夺便是。”
吴大人方才吟诵时,场上尚且另有人们的群情之声,但是当其“吾尝整天而思矣,不如斯须之所学也”之时,全部集市却俄然鸦雀不闻,统统人都在聆听此篇文章,而当诵及“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之时,很多驰名有姓的士子惭愧难当低下了头,方知李兰刚才为何面对别人热诚不与其辩论,只是当他们抬眼道歉之日,却发觉那人早已留痕于人海,散于温阳当中。
华灯初上,一辆青蓬双辕的马车驶进了金陵城。
当初梅老先生被贬离京,郁郁而亡。李兰是以事放弃唾手功名,固然金陵城百姓很多人以为他不值当,乃至把这件事当作饭后谈资酒后笑柄,但不成否定,还是有很多人佩服李兰,将其视为大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