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最后一份卷子,倒是一篇策问,题目以帝王之口气,提到某个墨客为父报仇,亲手诛杀仇敌然后自缚于官府前、众乡里联名为他讨情的事例,以此案扣问,让考生以被扣问的臣子自居,就这个案子向帝王阐述本身的观点并停止断案。
但他只是略一沉吟,便拿起手边稿纸,磨墨持笔,洋洋而书。
宁江进入了考棚,衙卫在外头把门锁上,咣的一声,铁锁放下,动员这链条哗啦啦的响了一下,然后,衙卫就拖着大棒去了。
宁江就这般,在这个差未几就是长八丈,宽八丈的房间里,一向打着坐,考场的外头,天气已经是大亮,然后又渐渐的暗了。
至于宁江,则是靠着他那由“金魄”而来的强大影象力,将大周律法以及各种冷门的册本全都看了一遍,真正的做到了有备无患。他乃至连这个案例的详细年代、以及所援引的条例都记得一清二楚,单是靠着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的这篇策论在统统考生中脱颖而出。
这篇策问,对于浅显考生来讲,充足让他们想得头大,遵循律法,杀人偿命,即便是血亲复仇也是如此,不定其极刑,那便是违背了律法,定他极刑,那又分歧适儒家对孝道的倡导,更何况策问中提到了“父老联名”的题目,而“民意”一贯是重中之重。
现在,全部考场一片温馨,院子外头,也兵士巡查,又有好几位效力于朝廷的武者,在四周监督,以防有江湖中人前来考场拆台,又或是帮手某个考生作弊。
他在此中一张桌旁正襟端坐,将桌边布袋里的三张卷子别离取出,一一看去。
当然,固然还只是“最低阶”,但因为已经能够清楚的感悟和节制本身的灵魂,对于浅显人来讲,已经是一个大台阶,是“能”和“不能”的题目。
这第三卷的题目看似庞大,但是很少有人晓得,它实在是有实在案例的,那差未几已是七百年前的事了,几近就是一样的案子,引发了几名大员的争辩。而最后的定案,是律法的庄严必须保护,杀人者必须判正法刑,但是孝道也要保护,是以,在判正法刑后,再由帝王“法外开恩”,将他赦免,如此一来,律法获得了保护,孝道得以倡导,民气能够对劲,而“雨露雷霆皆是君恩”,皇权也得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