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内心总有些不甘。周瑜思考半晌,忍不住诘问道:“那你明天对刘辟、龚都说北方渐冷,粮食减产歉收是必定,不如去南边,莫非是随口一说?”
“哈哈,公瑾过奖。”孙策松了一口气。总算反应及时,解了周瑜心中迷惑。今后吹牛逼还真得谨慎一点,不能小觑天下豪杰,要不然装逼一时爽,马脚一箩筐,到时候不能自圆其说可就丢人了。不过,借此机遇从心机上佩服周瑜,打掉他的优胜感,也值得小小地对劲一番。
“我传闻那是张平子的实际,但我没有读过。我之以是信赖大地是方的,是因为我本身的发明。”
“伯符可谓通敏兼人,颜渊普通的人物。”
孙策眉心微蹙,严厉起来。“解治乱之根,建万世承平。”
“在海上,风波浪静的时候,你向远处看。远去的船会渐渐消逝。如果大地是平的,那船只应当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一个点,你看不到,但它必定在,对不对?”
周瑜盯着孙策,大为震惊。明天听了孙策那句话,他就在思疑孙策是如何会有如许的观点。他读的书比孙策多,也没读到过如许的内容,孙策是从何得知的?现在他明白了,孙策或许读书不如他多,但孙策察看事物的才气比他强。这是他从实际环境察看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哪部书里讲的。
周瑜已经获得了答案,本想就此打住,却忍不住又问了一个在内心回旋了好久的题目。“你与陆季宁说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如鸡黄普通圆,又是如何看出来的?你提到张平子的实际,又是哪一部书?”
周瑜摇点头,眼神惊奇。大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如果是看了张平子的著作而晓得的也就罢了,而孙策却因为本身的一个发明得出了一样的结论,这就令人震惊了。
这时,一个黄巾军士卒走了过来,向周瑜躬身见礼。“刘将军请周郎过帐一叙,有事就教周郎。”
“那倒不至于,我俩谁跟谁啊?”孙策扬扬眉,哈哈一笑。“我有公瑾,如管仲之有鲍叔,高天子之有张良、韩信,光武天子之有邓禹,一见倾慕,岂能不推心置腹?”
周瑜心中波澜大起。虽说孙策这个设法有点天真,但充分江东气力,扼控大江中流;抽暇中原人丁,对世家釜底抽薪;引黄巾南下开荒,减缓兼并带来的地盘缺口;这三个目标层层推动,一个立意比一个高,实在有可称道之处。特别是最后一点,已经站在了治国理政的高度考虑题目,即便是他也没有想到。仅从眼界来看,就值得他喝一声采,自叹不如。
周瑜想了想,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