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也不在乎,自顾自的喝酒。入了席以后,他就没停过杯。
郭嘉笑了,举起酒壶灌了一大口。“庞太守一片至诚,的确让人难以回绝,但有孙将军的知遇之恩在前,又得知孙将军恰是用人之际,杜兄如何能够放心呆在颍川,坐视孙将军在汝南披荆破棘,战战兢兢?”
但杜袭与郭嘉一谈天,他就晓得这个来自阳翟郭家的年青人固然看起来举止轻浮放荡,话也未几,但绝非平常之辈。阳翟郭家以治《小杜律》著称,不但父子相传,并且传授门徒无数,比颍川另一家以刑律传家的钟家资格还老。只不过厥后世风浮华,以品德相尚,郭家又不像钟家见机快,以儒者自居,这才落了下风。
“是不是善于辩论,我倒不清楚,我与他打仗的机遇未几。”杜袭一边催促车夫加快速率,一边说道:“但孙将军有度量,就算不喜好或人,也不至于脱手恐吓。他和南阳间家斗了那么久,向来没有效武力勒迫过谁。宗世林、娄圭几次与他为敌,他都没有动他们,最后还是用情势逼他们就范。”
郭嘉微微一笑,举起酒杯表示了一下。“明府可错怪我了。我郭家固然传习《小杜律》一百多年,但我才疏学浅,不喜好那些条令。这不,到河北跑了一趟,被人轰返来了。”
庞山民气中一动,有些明白杜袭的意义了。杜畿家传法律,与孙策一见面就将荆州刺史的印绶支出囊中,随后整治宛城豪强,大得孙策欢心,领两千兵巡查全郡。在孙策亲手制定的功绩簿上,杜畿名列赵俨、娄圭以后,为的就是他晓得法律。
庞山民就任颍川太守前与庞统见过面,晓得孙策现在有多难,固然感觉杜袭不肯留下来帮他很可惜,却也没想太多,安排人立即送他们去平舆。他设席为杜袭饯行,席间说了很多在宛城的事,对郭嘉却没有太多的存眷。
杜袭略作思考,点了点头。他对郭嘉的信心更强了。他去河北,恐怕不是被人轰返来了,而是没看上袁绍。一个谋职失利的人不会这么轻松,一个急于自荐谋职的人更不成能这么安闲――看到孙策有费事,他应当抓住这个机遇建功才对。
很明显,庞山民初到颍川,又是名流出身,目光全在颍川四长那样的名流身上,并不清楚郭家的秘闻。换了其别人,杜袭一定会提示他,但有这份特地来请的交谊在,杜袭不点拨庞山民两句就太不敷朋友了。
平舆城里热烈不凡,到处可见高谈阔论的儒生,三五小我一见面,几句话一说,立即引为同道,对孙策大肆进犯,恨不得立即冲到孙策面前,为许劭讨回公道。
“是啊,有个族叔在袁本初帐下听令,我本来想去沾点光,混口饭吃,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杜兄,你说我此次去平舆自荐,会不会也碰一鼻子灰?”
“明府此次又立了一大功,我在此先为明府贺。”杜袭举杯,冲着庞山民使了个眼色。
但孙策一向没露面,儒生们也见不着他。进内城的人都要颠末考核,只要在技艺上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气进城,不然就会被看管内城的士卒拒之门外。那些士卒一看就不是善茬,这些儒生辩才了得,技艺却稀少得很,有几小我触了霉头以后,剩下的人就只能在大城里号令,不敢靠近内城。
名流越聚越多,言论对孙策越来越倒霉。如果名流们的口水能够喷到城里,估计孙策连骨头都会被他们的口儿腐蚀成渣。
“奉孝,你会和孙将军一见仍旧的。”
等告别了庞山民,上了车,他与郭嘉独处,这才说道:“奉孝去过河北?”
庞山民还没明白过来,但看到杜袭使眼色,已经提起了重视力。他赶紧举杯。“子绪,这话从何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