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笑道:“吾父在信中提到了阿兄的婚事,家里已去陈家纳过采了,也问名占卜过了,得卦大吉。现在只差送聘礼,订婚期了。”他顿了顿,欲言又止。
抗旱是大事,买粮也是大事。不过,彻夜荀彧想对荀贞说的却不是这些事,荀贞想对荀彧说的也不是这些事。他俩想说的,天然是荀贞此回行县之事。
到了舍内,许仲等人还没歇息,在夜下的院里等他。
荀贞一笑了之。
“不容悲观。”
荀贞心道:“后代有人生四大铁,其一为‘一起分过赃’。盖因一块儿做过好事儿,相互各有对方的把柄,故相互少些防备。这个事理,在现在也通用啊。”
王符:“贡举则必阀阅为前。”仲长统:“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交游趋繁华之门,二俗;畏服不接於贵尊,三俗”。仲长统生於光和三年,这个时候刚两岁。
“文若的意义是?”
220年,曹魏代汉,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实际上,九品中正制的本意一是为了稳定政治局面,二是为了试图窜改汉末以来察举的各种流弊,“盖以论人才之好坏,非为士族之崎岖”。直到魏晋之初,才学还是考选士人的首要标准。只是越生长越贵族化,终究成为了贵族保护本身好处的东西。上品无豪门,下品无士族。世胄蹑高位,漂亮沉下僚。
席上,或许是因为和荀贞“共贪过沈驯产业”的原因,杜佑、郭俊与他颇是靠近。
这时,他才看到唐儿。
气候酷热,院中轻侠大多光着膀子,只穿戴牛犊短裤,唯有许仲、“小苏君”苏正两人衣衫俱全,穿戴得甚是严整。荀贞热坏了,一身都是汗,接太小夏递来的蕉扇,呼啦啦猛扇了好几下,略得清冷,有了余暇问许仲、苏正。他笑问道:“你俩也不热?裹得跟个桶棕似的?”
荀贞点头说道:“也好。”
“没甚么事儿?”
——
“不错。类如国叕此辈,都是自辞,他们的举主如汝南袁氏,也多为王谢,纵有不满,也应当不会抱恨抨击。只要沈驯,他是赵忠的亲戚。今兄为自保,虽保举了沈容继任铁官长,但赵忠对此会有何表示,实难猜想。”
宣康茫然无知。李博有眼色,长揖到底,笑对荀贞说道:“椽部,鄙人和叔业都饿坏了。君怕热,但请慢行,鄙人和叔业却等不及了,先行一步,回舍里找些饭吃。”道别荀贞、荀彧,拽着宣康登车先走了。他两人位卑,以阴修之高贵,自不会与他俩同席用饭,但也不至於饿着他俩。太守府里还是给他们备的有饭的,他俩也吃了点。这句话仅是借口罢了,不必当真。
许仲言简意赅,答道:“君尚未归,我不能宽衣。”
荀彧点了点头,说道:“此是老成之言。我明日当谏言府君。”他是郡主簿,职在“拾遗补阙”,何谓“拾遗补阙”?就是太守没想到的,他得想到。
“有一封给家父的复书,另有一卷才从书肆上购来的书与两块瓦当,要费事阿兄帮我捎回。”
“是。”
2,选士而论族姓,用人则必阀阅。
“没。”
“我不怕赵忠打击抨击,但是却怕家长会是以而活力啊。当日你我临到差郡府,家长对咱俩都有交代,命咱俩不要为宗族肇事。我才出任督邮一个月,就为宗族惹来了这么大的费事,非常不安。府君给了我五天休沐,我却都不敢归去了。”家长,即族长,说的是荀绲。
“吾父处,兄不必担忧。我已写信将兄案此次行郡北诸事奉告了家父,家父也有复书。”
1,会任之家。
“文如果说赵忠么?”
荀贞在西乡时,乃至听门下的游侠说过:洛阳至有主和谐杀人者,谓之会任之家,也就是后代的中间人,接管拜托人的拜托,给拜托人挑选合适的刺客。赵忠、赵忠的侄子都在洛阳,能够赵忠不屑於用刺客,他的侄子却不必然。荀彧的这个担忧不无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