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中张凭传过诏令后的次日便向桓温告别回建康,桓温送其至白纻山,又命陈操之代他再相送一程,张凭是张墨之兄,在建康就很赏识陈操之,今见陈操之在西府颇相得,也为陈操之欣喜。
桓温一贯的战略是,不等闲入都、不擅离军队、不落人话柄,老成慎重、循序渐进,以是帝后驾崩,桓温以洛阳危急为由,还是不入建康,只派宗子桓熙赴京向台城宫阙哭临致丧,而同时,他与郗超之间的信使来往频繁,对朝堂之事了如指掌,桓温表奏征西参军郗超为中书侍郎、荆州刺史桓豁监荆、扬、雍诸军事、江州刺史桓冲监江州八郡诸军事、并假节,朝廷不能不允,诏令将会在帝后出殡后下达,同时,会诏拜扬州刺史王述为尚书令,王述素与桓温不睦,朝廷征王述入主台城,也是为了制衡桓温,朝廷既承诺桓温奏请郗超为中书侍郎诸事,桓温自也不便反对王述为尚书令,朝廷与世家大族结合起来,目前还能勉强保持与桓氏的奥妙均衡,桓温现在就是想突破这类均衡——
六十2、美人如花隔云端
十艘西府水军船只将沈劲千余人一次性送过江去,炎阳朗照,船帆鼓风,兵船很快离南岸远了。
来德留在了姑孰,荆奴拜别后的次日,陈操之便带着来德去见桓温,桓温即任命来德为考工兵曹的佐吏,命来德卖力制作几次推拉式风箱,来德在陈家坞已经制作了十多个这类风箱,可谓驾轻就熟,当然,军府的兵器锻冶所需的风箱要大很多,只要把尺寸放大数倍便可。
陈操之去迎郗超出去,郗超笑吟吟道:“此处是安石公故居,子重住得适意否?”不待陈操之答复,又道:“子重,后日你与我一道赴建康,你奉桓郡公命再次征召祝英台入西府,亦可趁便见一见陆氏女郎,此是美差。”
当此之世,纷争诡谲,前程茫茫,陈操之也只要披荆斩棘前行,每一个岔道口都要衡量弃取,而目下,跟随桓温则是最好的挑选,不然他就会象王猛怕来到江东一样会一事无成,陆氏女郎也会是美人如花隔云端——
陈操之心道:“洛阳应当是能够恪守的,但桓温却不派兵去救,此次沈劲北上,桓温连五百军都不肯助,难怪当年王猛不肯随桓温南下——”
桓石虔、谢玄、陈操之三人来到将军府时,见沈劲也在,却本来是桓温以洛阳危急为由不能入京为哀帝致丧,大司徒司马昱与尚书仆射王彪之等人商讨,决定准桓温所奏,诏以沈劲补冠军长史,不待哀帝出殡,命沈劲先率自募懦夫北上助冠军将军陈祐守洛阳,桓温本日乃是为沈劲壮行。
史载王猛不肯南下是因为看清了桓温必定要篡晋自主,担忧跟随桓温玷辱了本身清名,还不如持续留在中原以待时变,厥后苻坚即位,重用王猛,秦国大治,后代人称“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百姓望谢安”。
荆奴对冉流即将升任百人屯长非常欢畅,以冉盛的勇武,三年以内升为千人部曲督应驳诘事,荆奴倒是没有希冀冉盛有朝一日规复大魏国,荆奴也晓得那是不成能的,冉魏的旧臣部曲几近被慕容氏搏斗殆尽,已无复国的根本,冉氏本是汉臣,现在回到东晋效力正合其宜,有陈操之照顾,荆奴也没甚么不放心的,他就是死也能够瞑目了。
临上船,沈劲与桓石虔、谢玄等人一一道别,临到最后,固执陈操之之手,说道:“陈掾力荐之恩,但叫沈劲不死,定当后报。”长揖到地,大步上船。
郗超此次返来是搬取家眷去建康,而后郗超将在朝中为官,当夜桓温召郗超入将军府密谈,密谈的内容不得而知,次日桓温便上表朝廷,婉辞录尚书事一职,不肯入朝,同时上疏陈便宜七事,请有司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