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接过人参,边打量他边评价:“上等老山参,少说也得有三百年,是个好东西。”
拿上人参, 一家三口去了老宅。
听了于暖的话于阳一呆,疑问脱口而出:“哎?挖野菜干吗?”
别家可不敢让孩子伶仃出来打饭,都是年纪不大玩心正重的时候,路上打闹起来,手一个不稳,饭菜都得喂地上。
“......”
祖孙俩此次来的早,主如果没提早打号召,怕范仲安不在家。
“洗洗洁净,先栓跟绳索晾起来。”是祖孙返来前,范仲安特地教于暖的,生晒参的体例。
午餐吃完,趁于晴跟于阳帮手清算碗筷,没在屋里,于老夫跟大儿两口儿说了下上午从范仲安那得来的动静。
昨晚说好散工都来老宅,眼看都快十一点半了,搁平常地里早散工了。
队里食堂因为人多,闷热程度比站在太阳底下干晒还难受,本来老太太年纪就大,中暑就不好了。
最后于暖以一句:“到时候看看徒弟咋说吧。”闭幕了这个事。
有人调侃:“你问问去呗,不过除了阳子,晴晴跟小暖从小就懂事,倒没见他们两口儿打过。“
于建宗倒没焦急开口,给了她个安抚的眼神。
说着,于老夫哈腰,把包裹严实的参从背篓里拿出来,递到范仲安面前。
姐弟俩打完饭,恰好跟散工回村的队员碰上,打过号召,姐弟俩端着饭菜,稳稳的走向老宅。
于暖跟着于老夫走进范家大门,看到范老太太背对着大门,蹲在瓮边洗碗,她问:“师娘,徒弟在家吗?”
此话一出,群情纷繁的几人,立马住了嘴。
拿着衡量了下,感觉不轻,他又说:“年纪还不小,不过参也有个三六九等,阿谁我不咋会看,还得让懂行的来看看。”
姐弟俩端着饭进老宅的时候,于建宗两口儿早他们一步进的家门,正蹲南墙根水瓮边上洗手洗脸。
毕竟现在城里浅显工人一个月人为最多也就20块,卖了这一支野山参,家里仨孩子读到高中的学费起码都有下落了,说不定还能供老迈读完大学。
没过几天,眼看天还不下雨,庄稼光靠人力浇的也不均匀。
把于家祖孙号召进屋,刚一坐下范仲安就问:“有事?”
“一会去让你爷爷看一下,这东西我也不肯定, 只在书上看过一眼。”说完, 于建宗扭头,给眼巴巴看着他们爷俩打哑语的李巧花解释:“能够是人参, 不过详细还得等咱爹看一下。”
赶在晌午餐前,祖孙回到家,于老太见他们顶着大太阳返来,赶快递上来两碗绿豆汤:“刚打来的,喝碗降降暑,衣裳都溻透了。”
“爹,娘。”于建宗喊:“你们吃了没?”
打量完,范仲安把山参放桌上,昂首问坐他劈面的祖孙:“你们是想卖出去还是留下?”
好东西留手里,是老一辈的风俗。
“人参?”因为惊奇李巧花声音拔的老高,看到于建宗打眼色她才反应过来,抬高声说:“西山咋会有这个?还是让咱爹先看看再说吧, 这么老迈别不是弄错了。”
他挠了挠头,问于暖跟李巧花:“我感觉留下行,你们咋看?”
趁现在山上绿草成荫,还是尽早动手筹办最好。
虽说扶植不搞了,可庄稼自打种上,天就没下过雨,旱的地已经开裂,比来几天队员们都在担水浇地。
“我们也吃了,来找我爹有点事。”
现年代家家都穷,没事很少出门走亲探友。
本来因为连阴雨庄稼种的就晚,出的苗也不好,又赶上干旱,到春季地里庄稼还不知能收上来多少,按上一世华国汗青,1959年的春季日子就会不好过了。
“卖个三四百不成题目,不过我建议还是留下好,现在这东西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