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默容十方三世统统人间出人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涵尽其涯际。当知意根美满一千二百功德 意能遍缘三世三性世出世法无不具足。文显易知 三令拣圆根修证二。一正劝令拣四。一总劝详择
由聚散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材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聚散触摩。湛圆随妄。觉触相待抟取成根。能造所造二具八法。是不成见。寄所依处如腰鼓颡 六意根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义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妙圆无动。生灭妄陈。和湛成知。知还揽法。根境既结奔趣无休。以六根中随一摄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外相。如幽室见。然此意根。本由生灭妄尘所结。妄尘不离妄觉影明。若以有色无色为诤论者。犹邀空华结为空果。故此所明六皆四大。无相违也 二总结二。一结由迷发明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沿。当知耳根美满一千二百功德 十方俱伐鼓。十处一时闻。动有分限故说迩遥。静非涯量故无边沿。俱耳家道。故此双显 三鼻根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分歧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由境有根。如风起浪。境风不息识浪奚穷。故离尘境无根识耳 三正示入一之门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好坏。如眼观见。后暗前明。火线全明。火线全暗。摆布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前二句总告。如眼下正示。摆布旁观三分之二者。举一方三百方中二百全近维二五十。一方既尔余皆例然。今摆布观。各得二百全分近维二五十。共成五百。及全明三百。都成八百。三分言功者见三方也。余皆可知 二耳根
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 圆脱圆销也。执境成根。因根有碍。执心不起诸境自亡。既不相缠天然圆脱。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肃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故云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楞伽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图。了心及境地。妄图则不生。妄既不生即发明耀。皆斯义也 四结显真觉之理二。略标示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既觉明相杂。粘湛分解。由是名为清净四大。即胜义根也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初三句结前互破。后二句显无一六。根体元无。何一六之有乎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一释成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胜义根色。属不成见。而有对碍。故寄世俗根所依处蒲萄之相。表显胜义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云流逸奔色。下之五根粗心皆然。故不细释。比方此知 二耳根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言一者。六用应同。眼合能闻。足应讲解。今汝不然 二破六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通塞相发。觉明映香。于妙圆湛结成鼻处。香气上腾。根垂下取。如双垂爪 四舌根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显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 性觉之体本有真明。由彼妄觉影明忽起。遂令真觉隐于精了失真照性。妄觉影明自相粘执。熏变击发。结成六种知见之光。故此六根由迷发明。发明之相广见上文 二结离尘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