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小报?你们首级还真是有闲心,都朝不保夕了,还折腾这东西?”明先生点头。
“仓猝把老哥请来,没打搅你教书吧?”宁清拱手。
“官绅勾搭,横行乡里,百姓费事,食不充饥。天道社应天顺民而生,除恶绅,开粮仓,抒难扶困。”
等对方说完,他已经有了思路,当即动笔,仅仅半个时候,便写好一篇四五百字的文章。
官道安静,湘阴城里却颇不平静
明先生没说甚么,提起笔,便在桌上打草稿。
独一能去的就是去山里,但是想去山里也得有自保的才气,不然半路就会被歹人吃干抹净。
因为惊骇匪兵,很多人已经动了逃离湘阴的动机,可去哪儿躲祸却成了题目。
见人跑进屋来,宁清昂首便问:“何事?”
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发急难安中的一点点安抚。
“别的,让宁清服膺一个要求,务需求让浅显人看得懂、听得懂。”
但洞庭湖上更伤害,上了船能不能活着登陆,全看运气,极大能够被扔进湖里喂鱼。
这统统,只把宁清忙得焦头烂额。
县学荒废,私塾倒风行了起来,湘阴城不大,私塾倒有三个,学童也有四五十人。
“我之前在都城看过《朝报》,另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小报,每一种小报的版面内容都很丰富,编排安插都有讲究,那是很多人一起想出来的点子,让我办,我怕是无能为力。”
“兵荒马乱的,小娃娃们都回家了,还教甚么。”
只是他们自大兵强马壮,住在窝棚里的农夫在他们眼里满是钱、满是军功,又如何会提早派人把他们遣散、击溃?
这明先生前些年还曾去杭州插手过一次省试,厥后又考两次,竟然连乡试也没法通过,心灰意冷,便放弃了科举之路,放心做了私塾先生,教教孩童,养家糊口。
宁清随即又问了首级关于小报的设法和细节,一一记录下来,查对无误,才让通信员拜别。
按照以往经历,凡是碰到兵灾,城里必是重灾区,不杀一遍烧一遍,匪兵毫不会罢休。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