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亲阅,儿臣承乾敬奏:父皇神武,北伐突厥,活捉颉利,乃有本日北线之安,然今颉利病重,恐命难久。颉利若去,突厥民气必将动乱,故当下之要当为施恩突厥,安抚民气。儿臣窃以,或可择一宗室子,娶颉利嫡女阿史那云,册襄王,封定襄多数督,世镇北地。一可安突厥之心,二可壮北地之势,望父皇圣裁。”
若说李恪对阿史那云没有涓滴的情义,那是假的,连李恪本身都不肯信赖。
李恪如果称病不出,当然保住了本身夺嫡的最后一丝机遇,但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阿史那云嫁于旁人,乃至还会引发李世民对他的猜忌。
用半个漠南换全部大唐江山,于李承乾而言天然非常划算。
可这仅仅只是大要而言,因为李恪若当真娶了阿史那云,那他支出的代价将会是易爵襄王,出任定襄,至此李恪一脉为大唐守备北线,永镇漠南,不得再返长安。
依李元昌之意,他本欲请李承乾出面,向李世民提起大唐与突厥人联婚之议,而后将阿史那云许给他。
王玄策的话倒是一下子问住了李恪,李恪顿了半晌,才道:“阿云毫不能嫁于旁人。”
现在李世民之意已然非常较着,娶阿史那云者拜襄王,封定襄多数督,镇守漠南突厥故地。
王玄策想了想,点头道:“如果放在昔日尚可,但本日倒是难事。”
进也不能,退亦不能,自打李恪自突厥还京,他还从未碰到过如此两难的处境。
李恪要的不是横行一方,高官厚禄,他如果为了这些,大可请旨外放,去往扬州封地便是,又何必留在长安,他要的是太极宫中的那张龙椅,手握传国玉玺的无上权力,他要称帝,而一个世镇北地,回不来长安的皇子是不成能成为储君,成为天子的。
在此之前,一向都是长孙无忌在同李恪难堪,而这一次,倒是李承乾同他的比武,李恪实在是被他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李承乾的信中虽未提及何人迎娶阿史那云,但长安城中的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唐宗室后辈中,没有任何人比李恪更加合适了。
自打颉利被擒,突厥国灭,颉利漠南故地便被分为六州,分属定襄、云中两多数督府,而定襄便掌漠南半壁。
李承乾的奏章中并未提及李元昌,更未提及李恪,但这封奏章却无异于一把利刃,一下子插进了李恪的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