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庶子夺唐 > 第三十章 献俘大典

我的书架

承天门为皇城正门,天子李世民立于承天门城墙正中,楚王李恪同太子李承乾分立于李世民摆布两侧,受万军朝拜,这是李世民,也是大唐军方赐与李恪的礼遇和光荣。

颉利听着李世民的数落,低下了本来傲岸的头颅,膜拜道:“罪臣知罪。”

至于颉利的存亡,实在李世民已早有考量。

作为少年,李承乾的表示当然已经算得上很好,但跟中间的李恪比拟却有些相形见绌,这一幕,身边的李世民也许看的并不逼真,但上面站着的群臣却看在了眼中,高低立盼。

本日是李世民扬眉吐气的日子,四年前,颉利南下叩关,李世民为保长安,不得分歧颉利签城下之盟,纳财贿,遣质子,李世民深觉得耻。

在如许热烈的场合,李世民竟莫名生出一种寥寂之感。

但不管如何,本日李恪的表示已经叫世人看在了眼中。

享用着这一刻属于他的光荣,李恪俄然感觉,在突厥四载为质都已值得了。

李世民看着跪在城下的颉利,一时候竟感觉有些恍忽,昔年与他争雄北地,叫他深为之头疼的颉利可汗现在竟真的跪在他的脚下。

大唐四周边患不竭,突厥不会是唐军挞伐的结束,突厥只是一个开端,李世民要的不是一个世人畏大唐如虎的局面,他要的是万国来朝,海内景望,以是颉利他不会杀。

“咚!咚!咚!”

李恪本为庶子,若非他在大唐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在突厥为质四载,不管如何他都不该,也没有资格站在这个位置,大唐军方那些军功盖世的将军也不会答应他站在这里。

颉利,活了。

如果颉利方才当真冲动地行大礼参拜谢恩,李世民反倒要思疑他的心机了。

跟着颉利的一声认罪,突厥称臣,大唐称雄,突厥北患完整安定。

这一幕入眼,旁人或许不知,但李靖、张公瑾以及诸多北伐的将士却很清楚,当初恒安城下的情势比现在危急万分,当时李恪尚能慷慨陈词,遑论本日?

“大唐万胜!陛下万胜!”

颉利没有大礼谢恩,如果在旁人看来也许有失礼之处,但李恪将颉利的行动看在眼中,他晓得,颉利这才是真的安然了。

而现在,四年后唐军北伐大捷,曾经还统军二十万,在渭水边耀武扬威的颉利可汗已经成了李世民的阶下之囚,自突厥被押来长安。

没有辩论,没有纠结,就是简朴的一句话,但却代表了太多东西。

“突厥可汗颉利安在!”李世民看着城下的大唐众军问道。

李恪仿佛就是为大场面而生的普通,竟能涓滴不露怯色。

自李世民携李承乾与李恪呈现在城墙之上起,城下的林立着的大唐士卒便呼吼了出来,山呼海啸般地袭来,滚滚不断。

承天门外,侍卫林立,无数大唐文武大臣分立承天门两侧,昂首看着立于承天门城墙上的李世民。

此时的颉利连遭波折磨难,再已不是当初的草原雄鹰,现在的颉利只是一只被锁拿在笼中,想要摇尾乞活的老狼。

这一日,朱雀门、明德门尽数敞开,自明德门向北望去,整条宽广的天街好像一条巨龙盘桓于长安城内。

这一日不但是大唐的盛典,李世民的盛典,李恪盛典,更是属于长安城二十万将士的盛典。

自突厥立国以来,突厥便于中原王朝战和胶葛多年,多少中原王朝都未能完整地安定北患,但现在,大唐做到了。

这是李恪返来长安的第三日,恰是北伐雄师的献俘大典。

欣喜、镇静犹在,但内心却莫名地空了一块。

但跟着颉利认罪称臣,李世民看着跪在城下的颉利,心中竟生出了一种如有所失的感受。

李世民顿了顿才道:“颉利,自你登可汗之位以来,便擅起战端,至两国百姓接受磨难,朕便在此斥你六罪:尔父国破,赖隋以安,不以一镞力助之,使其庙社不血食,汝罪一也;与我邻而弃信扰边,汝罪二也;恃兵不戢,部落携怨,汝罪三也;贼华民,暴禾稼,汝罪四也;许和亲而拖延自遁,汝罪五也;掠朕爱子,使我父子数年不得见,汝罪六也。以上各种,你可知罪?”

推荐阅读: 重生2003     一梦天下     生存的价值     江山轻     请把你的背后交给我     神级育儿师:什么?我教出了一群大帝!     愿余生不再悲伤     我用论语来修仙     无上大帝     极品女上司1     网游之辉煌再现     我是伙夫    
sitemap